2025年深秋之际,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林场已是“层林尽染”。樟子松林带如“巨型拉链”锁住沙丘,紫穗槐与沙打旺编织出立体绿网。
榆阳区7000亩流沙治理完成、神木市9800亩流沙治理完成……榆林的治沙造林继续前进。
榆林现有沙化土地1830.4万亩,占陕西省沙化土地的99.76%,是陕西治沙的前线,也是全国治沙的重点区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扎实推进科学化、规模化治沙,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持续实施国家“双重”工程,先后启动了“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国土绿化五年行动等生态建设工程。
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在新时期、新任务下,榆林推出了“窄林带大网格”农田防护林网和“一整二改五化八配套”农田风蚀综合防控技术、工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一体化人工牧草高效种植技术、光伏电站风沙阻控技术、灌木林地平茬复壮技术和飞播乔木技术,因害设防、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分类指导,使防沙治沙工作进入新阶段。
榆林的治沙离不了榆林人民,他们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神木市张应龙的故事颇具代表性:二十多年前,张应龙倾尽家产,孤身一人走进毛乌素沙地,从人拉肩扛到修路造林,从个人独闯到组织公众治沙,从盲目造林到科学治沙……张应龙已从“门外汉”逐步成长为治沙专家,累计治理沙地42.8万亩,将治理区林草覆盖度从3%提高到65%。
如今,张应龙的治沙团队正在深入研究沙子、沙漠的利用,力图开创生态循环利用模式;科研团队中,有院士专家季节性的常驻治沙基地。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引导下,通过一代代治沙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榆林绿色版图才得以不断扩大。如今,全市860万亩流动沙地基本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0.9%提高到目前的36%,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360万亩,推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多公里。2024年,榆林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12天,同比增加15天,风沙危害显著减少。
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全市建成2.2万座全国最大的淤地坝群,成功拦截泥沙38.1亿立方米,水土保持率达到58.8%,年入黄泥沙量从5.13亿吨减少到2.12亿吨。据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较2014年全市沙化土地减少194.4万亩、荒漠化土地减少227.5万亩。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黄土高原成为全国增绿幅度最大的区域。
农田防护得到基本保障。过去饱受风沙危害的150万亩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变成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在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的成片林360余块,建起庇佑300万亩农田的防护林网。在林带、林网的保护下,农业得到稳定的发展。2024年,全市农业种植面积1101.47万亩,位居全省第一;粮食产量261.7万吨,位居全省第二。
生态惠民显著提升。随着毛乌素沙地被“锁”住,通过发展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绿色生态产业,全市经济林面积达到400万亩,林业产值达到122.5亿元,带动了林农持续增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近两年,全市着力开发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碳汇林等新兴产业,开发出“杏花飘香”“尔林兔大草原音乐节”等生态文旅产品。
榆林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被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5年初,陕西召开全省林业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沙化土地治理工作,要求年内全面完成流动沙地治理任务。
榆林市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争做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排头兵。榆林以林长制改革为统领,重点聚焦“东西南北中”五大生态空间,不断推进国土空间绿化、整治突出问题、强化源头治理、全面提升防沙治沙工作。
东部沿黄土石山区,温湿条件好,集中分布着红枣、海红果等林特产品,其中红枣106万亩、海红果5万亩,山楂等小杂果和花椒1.2万亩。415公里的沿黄公路全线贯通,沿线分布着神泉堡、袁家沟等革命旧址,白云山、吴堡古城等旅游景点和墙头、木头峪等特色小镇,是榆林文化旅游的重点区域,也是生态建设的着力区。榆林市在东部沿黄土石山区,重点实施林草产业发展、幼林管护试点等,完成营造林及种草22.82万亩。近年来,林业部门持续绿化美化沿黄公路、荒坡荒丘、景点、特色小镇,大力推进沿黄土石山区绿化,带动当地探索出了沿黄绿色廊道生态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质地较好,是榆林鲜食林果及乔木林的主要分布区。其中“两杏”35万亩,山地苹果80万亩,桃、李、核桃、梨等10万亩。在这一区域,采取人工造林种草、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提升改造等措施,围绕林草产业发展、重点区域绿化等,完成营造林及种草23万亩,探索出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升的新路径。
西部白于山区,土地广阔,是山楂、山杏、山桃、文冠果、沙棘等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和柠条、紫穗槐、草木樨等灌草饲料的适生地理单元。在白于山区,采取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种草等措施,2025年重点围绕白于山区“绿色断裂带”治理、飞播造林、半固定沙地治理等,完成营造林及种草10万亩,加快白于山区生态重建,探索出了治理、修复、发展三位一体的新路径。
在北部风沙草滩区,860万亩流沙基本得到固定半固定,沙地治理进入综合利用的新阶段。在这一区域,采取乔木林抚育、灌木林平茬、退化草原修复等措施,围绕飞播造林、半固定沙地治理,完成营造林及种草108万亩,持续防沙治沙,探索出了森林经营防护一体化的新路径。
中部中心城区是榆林的人口密集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65平方米,景观绿化主体骨架已经成型。在中心城区,打造城乡内外绿色生态空间,通过实施森林围城计划,布局环城“绿网”项目,完成营造林及种草25.18万亩,探索出了城郊融合生态发展的新路径。
“当前,榆林正围绕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生态空间,通过坚持科学、精准、节约、高效四项原则,系统治理五大生态空间,实施中心城区环城‘绿网’建设、半固定沙地治理、国有林场振兴、‘一县一山头’建设、植物园建设、林草产业发展、幼林管护试点、白于山区‘绿色断裂带’治理、飞播造林种草及重点区域绿化等十大任务。高质量完成189万亩营造林及种草任务,打造黄河‘几字弯’三北工程样板区,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70多年来,榆林人民以坚韧的意志、心血和汗水,一步步创造出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新阶段,榆林始终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勇毅前行、接续奋斗,全力打赢黄河“几字弯”生态攻坚战,为筑牢北方绿色生态屏障进一步贡献榆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