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秋日的阳光洒落在洛南县古城镇柏庵村的古柏上。这棵高23.1米的页山古柏被誉为“秦岭古柏王”的活化石,历经5000多年风霜依旧苍翠挺拔。这棵穿越千年的古树,见证了当地从村民自发守护到政府系统性保护古树名木的历程。
自发组成护树小组
“以前,外地人来参观,总往古柏树枝上挂红布、系丝带,说能祈福。”柏庵村村民孟忠俊提起20世纪80年代的场景,记忆犹新。当时,孟忠俊是柏庵村党支部书记,看着古柏被过度“打扰”,他和村民张夏林、孟理辰、张志启、彭结实自发组成护树小组,开启了守护古柏之路。
每天清晨,他们轮流绕树巡查,观察枝叶是否枯黄、树皮有无破损。遇到焚香烧纸的村民或游客,就耐心劝导:“古树怕火,心里敬重比烧香更有意义。”
快下雨时,他们提前疏通古柏四周的排水沟;冬天,他们就用秸秆给树干裹上“棉衣”为古树御寒。
“最艰难的是遇到大旱。”孟忠俊说,“我们带着村民从附近的井里挑水,一桶桶浇在树根处。那时候没有滴灌设备,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在这样一桶桶水的滋养下,古树得以保全。
如今,彭结实已过世,其他老人也都已进入垂暮之年,但护树的习惯从未中断。孟忠俊时常对着古树念叨:“老彭,你看,树长得好好的,咱们的约定我一直记着。”
古柏保护的数字化转型
“全国仅有5棵50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秦岭里就这一棵。”洛南县页山中华古柏保护中心值班组组长王平平站在监控屏幕前,指着实时传回的影像说。屏幕上,古柏的每一根枝干都清晰可见,语音预警系统持续播放着文明参观提示。
2023年深秋,科研团队带着三维扫描仪、土壤检测仪为古柏全面“体检”,启动页山古柏数字化保护工程。
“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王平平展示着电脑里的实时气象数据,“古柏周围布置了气象监测设备,我们能实时获取周围环境的数据,精准掌握天气信息,为科学保护提供依据。”
近年来,洛南县构建起“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社会参与”的保护机制,形成了县、镇、村、养护人“四级”保护体系。2023年,《洛南县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印发后,一系列措施相继落地:建立气象监测站、安装视频监控、建设网络专线、组建专家团队、制定专属养护方案,为古树构筑起全方位保护网。今年3月15日,《洛南县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进一步保护古树名木安全。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
如今在柏庵村,常能看见这样的场景:孟忠俊在古柏下为游客讲解古树的历史,游客饶有兴致地观察着古柏的树干,用镜头记录这棵千年古树的风采。
“我给游客讲述古柏的历史和我们当年护树的故事,告诉他们这棵树不仅是柏庵村的宝贝,还是中华民族的绿色遗产。”孟忠俊说。
在洛南,古柏的“保护圈”在持续扩大。近年来,洛南县加大对境内的古城核桃王、八里侧柏等古树的保护力度,并对全县147棵散生古树和6个古树群开展生境恢复与优化。
目前,全县有古树名木12357棵,其中散生古树147棵、古树群6个(12210棵)。
“树活千年靠根深,人守千年靠心诚。”这是孟忠俊常说的一句话。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为古柏镀上光晕,孟忠俊站在页山古柏下眺望远方,放学后的孩子们在树下追逐嬉戏,欢声笑语不断,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