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时:护水树
时间:2025-09-11 09:09 来源:当代陕西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在人们很多年的印象里,白河光皮木瓜只能看,不能吃,大多落在地里沤成肥。

一年又一年,终于有人开始为木瓜寻找出路。他们不断试验、改变,让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表皮粗糙的木瓜变得又大又圆、赏心悦目。当木瓜被捡起时,也捡起一个产业。

闻香找果

汽车费劲地爬着坡,所到之处皆扬起一阵尘土。

这是一段弯弯曲曲的上山路,前半程在水泥路上行走时,车里的人还可以通过紧握把手对抗颠簸,到了土路,只能任由车子摇晃自己的身躯和脑袋。人坐得不轻松,车子也快散架了。

在中厂镇新营社区的大山里,曹庭鑫经营着一片200多亩的木瓜园,返乡务农的七八年里,他原本白皙的皮肤变得有点土黄,新买的宽敞轿车里外都被黄土裹挟,“产业园山高路远,车子要一趟趟拉工人上去,这可是大功臣。”

收获季节  刘明/摄

刚返乡时,曹庭鑫在县里做着鲜花生意,每到年底都有不少朋友托他寻找木瓜。白河木瓜拥有独特的香气,许多人被其清新悠然的味道吸引,四处寻找这种果子作为香薰摆件,以此舒缓精神。

木瓜在白河随处可见。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在陕西试点启动,经过多重对比,耐旱、耐贫瘠、抗风沙能力较强,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木瓜树被选中,成为白河落实这一政策的优势树种。此后,逐渐形成的14.2万亩木瓜林枝繁叶茂,它们安静地吮吸着大地的乳汁,也紧紧地抓住斜坡上的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木瓜林很美,春天果树开花,像一片粉红色的芬芳海洋;秋天果实成熟,颜色金黄,气味香甜。白河木瓜因水分流失后表皮仍然光滑被称作光皮木瓜,与水果木瓜不同的是,光皮木瓜果实纤维素、木质素含量较大,口感酸涩,基本无法直接食用,白河人多用来腌制木瓜丝、酿制木瓜酒,但对其消耗只是冰山一角。没了市场的木瓜,要么成为鸟儿的口粮,要么成为大地的养分。

渐渐地,木瓜林进入丰产期,研究木瓜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人调制了木瓜果酒,有人办起食品加工厂,白河也鼓励种植管护、扶持加工企业,直到它被确定为首位产业。

原来无人问津的果子终于等到人们的青睐,老人们拿起背篓,一天摘多少都是个赚,年轻人改造林子,艰难却充满希望,还有人开着小货车,往返于山上和山下,将品相好的木瓜输送给需要它的企业。

“你看这一个枝枝上结了十几二十个果果,今年的木瓜长得好咧!”曹庭鑫在园子里观察着、计算着,思绪也飘到刚流转到木瓜林时,“那时的园子没人管护,长满灌木、杂草,我们拿着镰刀开路,浑身是刺的枝条钩得人生疼。”

木瓜园大都在又远又高的坡地上,曹庭鑫和务工的队伍经常披星而出、戴月而归,有时带足干粮,有时在山上做饭。园子的投入一年比一年少,产量一年比一年大。

“白河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土无三寸厚,在这里种庄稼都要栽个跟头,偏偏木瓜能长好。”张旭兵是中厂镇石梯社区的老文书,退休后一直身体欠佳,断断续续住院治疗,但他并没有躺平,闲暇时考了驾照,买了小货车,奔走在山间运送木瓜。

从霜降开始,收木瓜的活儿会持续将近4个月,天气越来越冷,他的心却越来越热,“早些年要是有这营生,山上的木瓜林肯定都会被好好经管呀。”

望籽成龙

夏天的热浪一波接一波袭来,树叶懒洋洋地婆娑,云朵不带劲地飘动。

一群人行走在大山里,帽子底下流出豆大的汗珠,衣服上渗出大片汗液,他们喘着粗气爬到一个山脊处,才稍稍凉快一些。

山脊处土层单薄、土质贫瘠,但据老人说,村里有一棵生长了几百年的木瓜树。为了验证这个说法,白河特意请来林业专家做检测,结果的确令人欣喜,这棵已有部分腐坏的木瓜树寿命高达770多岁。

得知这棵树险些被村民卖掉,众人一阵惊愕,随后他们对树体腐坏部分做了处理,并进一步保护起来,这是白河木瓜种植历史的见证,是木瓜产业得以长久发展的符号。

寻找历史,也追求未来,他们将夏季里的长途跋涉重复了近百次。

在这个团队里,有以商国楚为代表的木瓜产业发展中心的干部,还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业专家鲁周民和他的研究团队,他们在白河14.2万亩木瓜林里寻觅,期待能找到“鹤立鸡群”的木瓜树。

收购木瓜  刘明/摄

“木瓜树都是实生苗,它们根系发达、生命力旺盛,但容易出现性状变异,将一颗木瓜里的所有种子都种下,它们结出来的果子品质都不相同。之前有人用木瓜做果脯,上一片又甜又糯,下一片可能就满嘴是渣。”商国楚说,早些年退耕还林时,更多地考虑生态效益,现在来看,培育良种势在必行。

这个重任机缘巧合落在鲁周民身上。2022年,为了促进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产业发展,国家选派科技人才团队实施定点帮扶,可遇到光皮木瓜产业,一时间竟难以找到对口的专家。

后来,鲁周民进入相关部门的视野,他在经济林方面的研究成果斐然,且早在十年前,就与安康市合作建立经济林果树试验示范站,对当地情况有所了解,“就这样,我与河南农业大学一位老师组成一个小组,开始了对光皮木瓜的研究。”

头一件事就是做系统选育,鲁周民和团队成员选出35个优秀单株做起嫁接试验,这些单株总体呈现果形好、产量高、抵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等特点,试验过程漫长,却包含了各方“望籽成龙”的期望。

在此基础上,鲁周民提出,根据加工链条的需求培育品种,比如用于食品加工的木瓜纤维素含量要低,用于制作护肤品、保健品的木瓜功能成分含量要高,而用于观赏的木瓜果形要好看才行。

每次到白河,鲁周民将主要精力用在推广科学种植和管护上。他建议果农降低种植密度,以改善其光照条件和水肥供给条件;他普及矮化种植,原来的果树自由生长,果子挂在像楼房一样高的树体上,实在难以摘取;他总结出施肥、翻耕的时间节点,只有树体健壮了,才能抵御土地中数不清的敌人,如霉菌、害虫、锈病等;他教果农学习抹芽,掐掉作用较小的细弱枝条,不让它们争抢养分……

新“土特产”

干了半晌活,余少兵终于席地而坐。他倚着一棵木瓜树,密密麻麻的树影投在地上,形成一片轻轻摆动的凉荫,眼前错落分布着的一排排茶树,蕴藏着勃勃生机。

庄稼人显老,刚到花甲之年的余少兵,耳朵背了,腰杆挺不直了,走路也慢慢悠悠,可只要还能干得动,他们就会一直干下去。作为一个高龄劳力,出门打工是不可能了,在家门口能有活干就是顶好的了。

木瓜筛选加工  刘明/摄

余少兵挥洒汗水的地方是紫熙农业的木瓜园区,说到底也是自家的园子。2012年,紫熙农业在办起木瓜食品加工厂的同时,也流转了一片木瓜林作为示范园管理,其中包括了余少兵家的20亩地。

为了给村民多添一重收入,紫熙农业将统一管理的木瓜又分给各家收取,农户只需将摘到的木瓜送到地头,企业会派车拉到工厂。

“流转木瓜园赚钱,干活赚钱,卖木瓜赚钱,搁以前哪有这样的好事嘞!”余少兵用手抹了一把汗珠子说道,“山里的地不着劲,别的产业也没得,如今有活计,可不得当自己的地干着。”

这片园子之所以常年有活干,因为木瓜树下还有茶树。白河耕地零碎,从林地里找产业成为很多人一举两得的选择。老园子的木瓜树多半较高,在树下套种茶叶、魔芋,养殖跑山鸡的模式流行起来,“春茶秋实”“木瓜栖鸡”等一个个产业名词逐渐兴起。

做套种试验不久,紫熙农业就找准了兼顾两者的节奏,它们不仅不会“打架”,反而相得益彰。秋冬季节,茶树处于休眠期,木瓜收完之后,翻耕、施肥、修剪相继进行,春季清明前后,采茶人上山,木瓜树开花结果,鲜花、翠果、碧茶相映成趣。茶树不喜暴晒,高大的木瓜树还可以为其遮阴。

“采茶盼木瓜熟,摘木瓜忆茶香。”王行美在这种氛围中工作了近十年,是生产木瓜食品的能手,也拥有炒茶制茶的妙手,在许多关键环节,紫熙农业要求她亲自坐镇,“盼茶香、盼木瓜熟,其实最盼的还是产品卖得好,这样产业才能好,生活才能好。”

产业兴旺是返乡者王行美的期盼,也是留守群众的追求。

和很多农村一样,仓上镇石关村也缺少本土产业,多数人靠外出打工挣钱,“但说实在的,如果家门口也有致富路,谁还愿意出去啊。”石关村党支部书记秦林新一直走在找产业的路上。

2023年年初,经过多方协调,乡贤代表秦维勇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思路,依托光皮木瓜发展“木瓜栖鸡”,由他在北京开拓市场,村民在老家负责养鸡。

得到消息,秦林新没有一丝犹豫就开始奔走相告,可愣是没人答应,“理由都一样,要么没钱,要么没人。”苦思冥想一阵,他决定自己先搞起来。

秦林新左右开弓、多管齐下:收拾后山建养鸡场地,动员外出务工的能人返乡,筹备成立养鸡合作社,争取资金建设村集体养鸡棚……很快,产业就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跑山鸡运动量大,抗病能力强,肉质鲜美,不仅在北京市场受欢迎,还上了京东货架。”秦林新说,养鸡场在几年前还是一片荒山老林,每年需要费钱费人管护木瓜,现在养鸡的同时把林子也护了,鸡粪还是改善土壤的好肥料,能使木瓜品相饱满,可谓是两全其美。

2024年,仓上镇林下经济快速发展,4个山林资源条件好的村养殖林下鸡达10万余只,形成了石关、农庄、天宝和槐坪连片林下产业带。而在县级层面,“木瓜栖鸡”这个新特产也成功被列为第六大富硒产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