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锁黄沙织锦绣 生态经济共芬芳
时间:2025-08-15 15:40 来源:榆林日报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初秋的榆阳大地,樟子松的针叶上凝着晨露,河口水库旁的芦苇荡里掠过水鸟。在岔河则乡排则湾村“三北”工程建设示范点的瞭望塔上,榆阳区草原工作站副站长赵伟望着由远及近连绵的绿色说:“现在目之所及都是绿意,放在几十年前,满眼都是流动的黄沙,连呼吸都带着沙粒。”

绿染沟梁峁壑

  从“三迁城池”的辗转,到782万亩林草地的默默守护;从不足1.8%的林木覆盖率,到如今45.8%的绿意盎然。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片草,都诉说着榆阳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绿色奇迹。

  治沙造林:全民接力 绿染山川

  4月3日,榆阳区2025年春季植树造林启动。全区57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1200多人在小纪汗义务植树基地参加了当天的植树活动,拉开了今年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序幕。

  上世纪中叶,榆阳区常年风沙肆虐,“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流动沙丘肆意蔓延,土地沙化严重,植被稀疏,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榆阳人与风沙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从局部治沙到全域修复,从单纯固沙到系统治理,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建设之路。

  尤其是“十四五”以来,针对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榆阳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北锁风沙、南固沟壑、全域涵水”战略,高标准实施了国家“双重”和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等重点生态治理项目,统筹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社会资本参与环城生态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全面推广农田林网化、渠道林带化、庭院景观化、每村造一片50亩树林的“三化一片林”造林模式,累计完成投资28.58亿元,年均新增营造林面积10万亩以上,新增乔木造林50万亩,累计完成营造林种草101万亩,推动榆阳区由“浅绿”向“深绿”加速迈进。

  在植树造林过程中,榆阳区遵循立地条件,注重适地适树、量水而行,抓住防护林更新、病残老树替换、沙柳抚育等重点方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积极推广障蔽固沙、容器大苗、抗旱深栽、浇水覆膜、围栏封禁、生物防虫“六位一体”造林管护和智能滴灌等技术,创新“大户承包、项目工程造林、育苗购绿一体化”等多种机制,造林成活率达到92%,“飞播固沙+乔灌混交+林草间作”的立体防护体系更加完善。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已绿意葱茏,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河口水库湿地

  生态修复:精细管护 守护生态

  随着多年来全民接力造林绿化,榆阳区的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后续如何持续修复管理,成为林业部门工作的重心之一。

  岔河则乡排则湾村“三北”工程建设示范点总面积1.4万亩,原为流动沙丘。“铁锹挖下去,先见沙子再见土;大风刮起来,白天也要点灯烛。”这是排则湾老人对过去的记忆。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大面积飞播柠条、沙蒿和栽植沙柳等灌草,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但随着时间推移,原有低质灌草严重退化,植被覆盖度不足40%,亟需修复提升。

  2024年以来,榆阳区采用“乔灌草三位一体”解决修复难,通过“四渠道增收”解决落实难,采取“三段式推进”解决管护难。对原有沙柳、踏榔、柠条、沙蒿等退化灌草进行平茬复壮,促使其重新焕发生机的同时,设置31.38公里围栏,封禁保护修复区域,减少人为干扰。

  目前,排则湾村“三北”工程建设示范点已逐渐恢复生机,植被覆盖度逐步提高。站在作业区的高地上望去,29.8万株樟子松扎根沙地,21万株沙地柏织成绿网,27.7万穴柠条在沙丘间扎下深根。

  湿地修复也是榆阳区生态修复的典型之一。榆阳区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三个类型,其中榆溪河湿地和河口水库湿地被纳入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丰富多样,是众多鸟类的重要栖息地。每年春季,大批候鸟会在此短暂栖息,为这片湿地增添灵动之美。

  为了保护和修复河口湿地,榆阳区林业部门加强对湿地保护法的宣传,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开展湿地摸排调查,掌握湿地图斑数量与分布;加强日常巡护监测,严防侵占、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为鸟类提供更多食物和栖息场所。

  科技让管护更精准。在林业管理方面,榆阳区推动智慧管护数字化,布设物联及诱捕设备4200台,建立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实现重点区域专人实时监测。同时,强化执法监管常态化,组建区林草资源管护中心和乡镇林草综合执法队,严厉打击乱砍滥伐、非法占用林地等违法行为,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生态成果。

  从流动沙丘到稳定林带,从退化湿地到候鸟驿站,榆阳区的每一片绿意都在诉说着“修复—守护—共生”的故事。如今,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以愈发鲜活的姿态,在毛乌素沙地南缘徐徐铺展。

  林业碳汇:点绿成金 探索新路

  榆阳区林地绿地面积居全市第一,且大部分林区属于中幼林,正处于旺盛的生长期,森林固碳能力处于成长期和高峰期,发展林业碳汇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初步估算,全区130万亩乔木林第一个计入期将产生碳汇量533.2万吨,产生经济效益约5.3亿元,潜力巨大。近年来,该区积极探索林业碳汇发展之路,让“沉睡的绿色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榆阳区的碳汇探索,是从小纪汗林场开始的。 2021年12月30日,榆阳区发放了首批3单林业碳票,监测期碳减排量5747吨,价值14万余元,标志着榆阳区碳汇工作揭开了新篇章。

  在五十里沙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示范区,新植的6万亩华能碳汇林郁郁葱葱,樟子松整齐排列,一眼望不到头。该示范区按照“五大功能区”规划布局,其中“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区和华能碳汇林基地聚焦“双碳”目标,采取“集中连片、规模建设、整体推进”模式。华能陕西新能源公司项目经理贺子涵介绍,公司已投资1.2亿元营造碳汇林,力争5年内营造15万亩,实现沙地治理和储碳固碳双重目 标。

  此外,榆阳区还积极构建“林业投资—林业增长—碳汇增加—碳汇交易—林业投资”可持续循环碳汇林业发展体系,制定《榆阳区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成立全省首家碳汇金融服务中心。 2023年5月31日,与中海油电力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林业碳汇交易合作协议,交易碳汇量20万吨,交易额1000万元。

  林下经济:绿富共赢 多元发展

  “十四五”以来,榆阳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南部特色产业巩固区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种植经济林,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在鱼河峁镇岔上村,林下养鸡产业正悄然兴起。走进鸡舍,只见一只只蛋鸡精神抖擞地漫步在杏树林间。

  “林下养殖不仅充分利用了林地资源,鸡在林间觅食,减少了饲料成本,鸡粪还能为树木提供有机肥料,促进树木生长,形成了良性循环。而且,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品牌的建立,预计将对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发展意愿产生很大调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岔上村第一书记尹华飞说。

  在鱼河镇李家沟村,李亚平的林下养鹅项目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走进园内,一群群大白鹅在树下悠闲地踱步、觅食。林间散养大鹅1500只、红头雁500只,年出栏量6000只。李亚平介绍,养了鹅以后,果园里的杂草被鹅吃掉,不用专门除草,降低了人工成本,鹅的粪便肥沃了土壤,果树生长得更加旺盛。

  榆阳区还积极探索其他林下经济模式,构建了“林下种植+养殖+加工+文旅”的复合业态。

  从生态建设到经济发展,榆阳区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的特色之路,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下一步,该区将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每片林子都发挥生态效益,让每个农户都共享绿色红利,让生态美与百姓富实现长久共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