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湖州市安吉县,在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
延安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根本大计,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红色圣地的绿色革命,努力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延安样本”。
荒原披绿 攻坚克难筑屏障
“以前咱这儿,刮起风来睁不开眼,下点雨就带泥走。”枣园村民韩喜平望着窗外层层叠叠的油松林,感慨万千。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延安是一片灰黄色,植被覆盖率不足10%,“种啥啥不长,年轻人都想往外跑”。
改变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退耕还林政策。延安把生态修复作为“生存工程”,1999年以来,完成退耕还林1077.5万亩,占全国计划内退耕还林面积的2.1% 、全省的26.7%。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33.5%增加到48.07%(含苹果等经济林53.07%),植被覆盖度由46.1%跃升至87.6% 。
眼下正是护林关键期,宜川县“悬崖造林队”的工作愈加繁忙。这支队伍2012年由王永红牵头成立,专攻悬崖造林。13年来,队员们靠吊绳作业,在黄河西岸等生态脆弱区累计种树超万亩,近两年就新增4000多亩。造林队创新“垒坑客土造林法”,让树苗成活率超90% 。
队员们常遇尖刺扎伤、山石磕碰,却甘之如饴。如今有了无人机运苗,效率更高。“只要有荒山,就会一直种下去,让家乡更绿。”郝雷说。
万物生辉 生态红利惠民生
2023年10月份,来自汉中洋县的20只朱鹮跨越400多公里来到了延安南泥湾,成功在这里扎了根安了家。
两年来,在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下,朱鹮已经成功适应了陕北地区的生活习性,并在延安孕育了自己的孩子。目前,朱鹮在延安本地孵化的宝宝已经达到14只。
郁郁青山构筑起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鸟语花香彰显延安优美宜居环境。20年的退耕还林,延安已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随着延安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子午岭林区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华北豹数量增至110多只,是全国已知华北豹野生种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东方宝石”褐马鸡种群和栖息地持续向北发展,白天鹅、中华秋沙鸭、白鹭、苍鹭、鸳鸯等“天使”也成群结队,不约而至,或击水于延河、或翱翔于宝塔、或嬉戏于南泥湾。黄龙山林区发现真菌新种——黄龙山黄脊菇,首次发现珍稀物种山西杓兰。不断丰富的物种是见证延安生态环境变好的友好“信使”。
增添绿色就是增添幸福。退耕还林工程改变了陕北人民“靠天吃饭”的模式,人们迎来了全新的生活。目前,全市自然保护地达2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6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延安市开辟生态旅游线路10余条,森林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高达数百万人次。
点绿成金 绿色产业富乡亲
随着生态环境改善,延安农民以粮为主、倒山种地、广种薄收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以苹果为主的种植业、现代农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力军。
夏日的延川县,处处飘散着果香,在延水关镇李家迁行政村的玉皇李种植园里,浑圆饱满的李子宛如精巧的玛瑙缀满枝头。“今年挂果特别好,地头采摘价每斤能达到8至10元,根本不愁销路。”果农冯世贤信心满满。
在黄龙,中药材是装点家园的别样景致,更是当地群众的致富“良方”。界头庙镇野生连翘资源丰富,过去村民仅靠采摘连翘果获取有限收益。如今,通过“林药模式”,该镇已完成300亩连翘林下中药材套种。测算显示,中药材成熟后每亩可增收5000元以上,不仅带动村民增收,还创造了大量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村民杨金龙说:“农闲时在家门口务工,每天能挣180元,再也不用跑到外地打工了。”
近年来,延安充分利用丰富的林草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红枣、核桃、花椒等干杂果和食用菌、中药材、中蜂养殖等林业产业,全市发展涉林农民专业合作社117个,林下经济种植养殖业6600多户,林业产业年产值达8.77亿元。
林业生态建设使80%以上农民受益,农村产业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加之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兑付,老百姓收入实现多元化。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705元,较1998年净增16324元,其中60%以上来自林果产业。
从黄沙漫天、尘土飞扬,到碧波轻漾、草木葱茏;从沟壑纵横的荒山秃梁,到叠嶂起伏的层峦叠翠——延安这片红色圣地,已完成了一场深刻的生态蜕变。依托这份生态馈赠发展起来的生态产业,更像源源不断的活水,滋养着一方百姓,化作了实实在在的绿色财富,让延安人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稳稳捧起了“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