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 飞鸟悠然自在飞
时间:2025-08-06 09:16 来源:商洛日报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秦岭,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独特的地理环境使秦岭成为鸟类的天堂,有野生鸟类500多种。商洛地处秦岭腹地,鸟的种类非常丰富。有一群拍鸟爱好者,他们不仅是“拍鸟人”,更是“护鸟人”。近期,记者采访了几位拍鸟摄影师,一起倾听他们拍鸟、护鸟的故事,也希望大家一起携手,共同守护大秦岭中的“精灵”。

两只苍鹭缱绻共舞 (吴书怀 摄)

  关键是要尊重鸟

  盛夏,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60多岁的张生超已扛起相机,行走在丹江岸边。这位有着40多年摄影经验的老摄影师,自2014年与鸟类摄影结缘后,便将镜头牢牢对准了商洛大地上的鸟儿。对他而言,拍鸟早已不是简单的爱好,而是一场用光影书写的守护,一份对自然生灵深沉的爱恋。

  15岁那年,一台相机为张生超打开了光影世界的大门。2014年西安的一场鸟类摄影展,彻底改写了他的摄影轨迹。

  “那些鸟儿在天空翱翔的姿态,自由得让人心颤。”回忆起当时的震撼,张生超的眼中仍闪着光。正是那场展览,让他确定了余生的摄影方向——用镜头追逐飞鸟的踪迹。作为曾经的林业人,他深知鸟类是生态环境的“鉴定师”,“我想把鸟儿来过的痕迹记录下来,出一本画册,留给下一代,也见证商洛生态变好的过程。”这份朴素的心愿,支撑着他踏遍商洛的河川溪谷,10多年间拍摄到野生鸟类150多种。

  在张生超的拍鸟生涯中,拍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的经历,是令他最难忘的篇章。这种被誉为“鸟类活化石”的生灵,对生存环境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是不折不扣的“生态试纸”。当得知洛南县的洛河可能有中华秋沙鸭越冬时,他立刻踏上了追寻之路。

  “中华秋沙鸭的警觉性太高了,一丝动静都可能让它们受惊。”张生超说。

  2021年1月1日,张生超与摄友驱车赶往洛南,追寻中华秋沙鸭的身影。他们在寒风中等候,沿河追寻,终于发现鸟儿踪迹时,同行者惊扰了鸟儿,5只中华秋沙鸭瞬间消失在天际。

  这次教训让张生超更加谨慎。当天下午,水面上突然出现12只中华秋沙鸭的身影,他和摄友立刻换上迷彩服,在-10℃的严寒中,在冰冷的地面上足足趴了50多分钟,终于捕捉到鸟儿戏水、觅食、求偶的珍贵画面。

  “你看它们潜水捕食的样子,像鸬鹚一样灵活,我还拍到过一只正在活吞青蛙呢!”讲述时,张生超的那份激动和爱怜就像对自家儿孙一样。在之后的一个月里,他又在不同地点记录下5只到8只不等的中华秋沙鸭种群。

  对张生超而言,拍鸟从来不是“征服式”的捕猎,而是“沉浸式”的守护。他熟悉每一种鸟儿的习性,从而总结出:“拍鸟的关键是尊重。”他常对身边的摄友这样说。为了不打扰鸟类生活,他总是提前观察栖息地,选择隐蔽处架设设备,拍摄时保持安全距离,宁可错失镜头也不贸然靠近。

  这些年,张生超的足迹遍布商洛的山川河流。从丹江岸边的白鹭群舞,到洛河上空的雁阵南飞,他镜头里的每一张鸟类照片都凝结着耐心与热爱。“你看这张中华秋沙鸭的全家福,它们能在商洛停留,说明咱们这儿的水更清,树更绿。”他指着照片里的鸟儿,眼神里满是欣慰。那些定格在镜头里的飞鸟,不仅是生态向好的见证,更是他写给自然的情书——用光影诉说着一位摄影师对生灵的敬畏,对家园的深情。而这份爱,正通过一张张照片,传递给更多人,让守护自然、爱护鸟类的种子在商洛大地上悄然生长。

太平鸟灰黄色的羽衣缀着点点绯红 (罗高潮 摄)

  鸟能来是因为人有爱

  在洛南县石坡镇周湾村的青龙山上,3棵古松的枝丫间,五六十个精心编织的鸟巢如自然的勋章般悬挂,这里是苍鹭的栖息地。因这群形似仙鹤的鸟儿,周湾村出了名,许多人选择在村里度夏纳凉,与苍鹭为伴。

  而这些的鸟儿被世人所知晓,源于著名摄影师吴书怀的拍摄和记录。40多年的光影生涯里,苍鹭的羽翼与他的镜头早已在青山绿水间缔结了一份无声的约定。

  吴书怀与苍鹭的相遇,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个寻常的午后。当时他到周湾村为村民拍摄身份证照片,刚走到青龙山下,一阵密集的翅膀扑棱声突然从头顶炸响。抬头望去,上百只苍鹭从3棵古松树上腾空而起,灰色的身躯在阳光下舒展,翅尖划破空气的“呼呼”声与“刮刮”的鸣叫声交织,像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交响曲。它们盘旋片刻,又纷纷落回枝头,茂密的树冠被压得微微颤动,那壮观的景象让吴书怀瞬间怔住:“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鸟聚在一起,像一片会飞的云。”

  就是这一眼,让吴书怀对苍鹭着了魔。他发现这些鸟儿身姿似鹤,长脖微缩时静如雕塑,展翅飞翔时动若流岚,尤其是头顶那4根状若辫子的细长羽冠,在风中飘动的模样,像极了神话里的仙鸟。

  从那天起,吴书怀的镜头里多了一个固定主角——苍鹭。为了不打扰这些敏感的生灵,他在古松树附近搭起了3个隐蔽棚。棚子低矮狭窄,人在里面只能蜷缩着身体,夏天闷热如蒸笼,冬天冻得手指发僵。可他常常带着干粮守在里面,一待就是好几天。

  吴书怀看着雌雄苍鹭共同筑巢:雄鸟一趟趟从河边叼来干树枝,雌鸟则用灵巧的喙将树枝编织成碗状的巢穴;看着蓝绿色的鸟蛋逐渐褪成白色,亲鸟轮流孵卵时,总会用身体将蛋裹得严严实实;看着雏鸟破壳而出时浑身光秃秃的模样,听着它们乞食时“啾啾”的叫声从微弱到洪亮……

  最让吴书怀难忘的是拍摄苍鹭育雏的过程。有一次,一只成鸟捕到一条小鱼,回巢后并没有直接喂食,而是将鱼放在巢边,用喙轻轻推给雏鸟。雏鸟笨拙地啄了几下,没叼住,鱼滚落到巢外。成鸟没有不耐烦,而是飞下去把鱼捡回来,再次耐心引导。这个场景被吴书怀用镜头定格,照片里,成鸟眼神温柔,雏鸟憨态可掬。后来这张照片被《人民摄影》刊登,配文写着“自然的课堂”。

  拍摄中,吴书怀始终恪守着“不打扰”的原则。他发现苍鹭对色彩极为敏感,便特意穿上灰绿色的外套;知道它们也在芦苇丛中筑巢,就从不去碰河边的芦苇;看到有人想爬树掏鸟蛋,他会立刻上前制止。时间久了,村民都知道青龙山上有个“拍鸟的吴师傅”,会主动告诉他苍鹭的新动向:“吴师傅,西头那棵老核桃树上又搭了个新巢。”

  40多年过去,吴书怀的相册里藏着上万张苍鹭的照片:有晨光中群鸟齐飞的剪影,有暴雨里成鸟护雏的身影,有夕阳下苍鹭在河面掠过的倒影,还有雏鸟第一次展翅试飞时摇摇晃晃的模样。这些照片串联起苍鹭的生命轨迹,也记录着周湾村的生态变迁。

  “你看这张2000年拍的,那时鸟巢只有十几个,现在有五六十个了。”吴书怀翻着相册,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说。

  他记得早年间苍鹭觅食的西抚河偶尔会有垃圾,后来村里修建了污水处理设施,河水变清了,鱼虾多了,苍鹭的活动范围也扩大了,连附近巡检、寺耳等镇的河里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有一次,他甚至在丹江流域拍到了苍鹭。护鸟员樊银计告诉他,那是因为洛南的苍鹭越来越多,食源不够了,才飞到丹江去觅食。

  在吴书怀的镜头里,苍鹭早已不是单纯的拍摄对象,而是自然的使者,是生态的镜子。那些定格的光影,不仅记录着羽翼的灵动,更藏着一个摄影师对自然的敬畏与生命的热爱。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对苍鹭如此执着,他总会指着青龙山上的鸟巢说:“你看它们年年来这里,不是因为这里的树有多高,而是因为这里的人心里有爱啊。”

一只准备起飞的中华秋沙鸭 (张生超 摄)

  爱鸟便是爱家园

  7月的丹江公园,林木茂盛。清晨,燥热的空气里带着一丝凉意,70岁的罗高潮背着相机穿行在公园的树林间,脚步轻快得像身边掠过的燕雀。罗高潮因拍鸟出名,在商洛被称作“鸟叔”。

  罗高潮与鸟的缘分,始于一支画笔。20世纪70年代,他迷上了工笔画,为了精准勾勒花鸟的姿态,2000年起,他扛起相机走进自然。“鸟的绒毛有多细,尾羽的弧度有多大,都得看真切了才敢下笔。”他笑着晃了晃手里的相机,显示屏上还留有刚拍的红嘴蓝鹊。退休后,这份“为画拍鸟”的爱好,渐渐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每年11月至来年4月,丹江湿地的芦苇荡里、南秦河的浅滩边,总能看到他蹲守的身影。十几年间,他的镜头里已记录下270多种野生鸟类,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段与飞鸟的私密对话。

  最让罗高潮牵挂的,是每年春天如期而至的太平鸟。2015年3月的那个清晨,商州城区文卫路两侧的女贞树上突然落满了棕黄色的鸟儿,密密麻麻的身影压弯了枝头,啄食果实的“啾啾”声像一场细密的雨。

  “当时根本叫不出名字,只觉得它们像会飞的琥珀。”罗高潮举着相机追拍,直到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这是从南方越冬地北迁的太平鸟。更有趣的是,几只吃得太饱的太平鸟扑棱着翅膀直直摔在草地上,他小心翼翼捡回家喂养,看着它们恢复体力后冲向蓝天,心里像落满了阳光。

  这些年,在他镜头里,太平鸟群从未缺席:

  2018年春天,丹鹤楼附近的松树上落了500多只太平鸟,灰黄色的羽衣缀着点点绯红,罗高潮按快门的手都在抖。那是他见过最壮观的鸟群,“像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每一笔都是活的。”他这样形容。2019年,丹江湿地龙山段的柳树上,二三十只太平鸟啄食嫩芽;丹江公园的草坪上,二三百只鸟儿嬉戏追逐,连西安的摄影爱好者都扛着“长枪短炮”赶来,只为定格这人与自然共处的美好瞬间。

  罗高潮知道,太平鸟的如约而至,是对商洛生态最好的肯定。这种头顶簇状羽冠、贯眼纹如墨线勾勒的鸣禽,对栖息地格外挑剔,而商洛的丹江湿地,恰好成了它们最舒适的中途驿站:温润的气候、茂密的植被,尤其是挂满枝头的女贞果,成了迁徙路上的“能量站”。

  让罗高潮欣慰的是,商洛的鸟儿从未被惊扰。丹江岸边的观鸟人总是轻声细语,摄影爱好者自觉保持距离,连孩童都知道“看鸟不打鸟,爱花不摘花”。

  “有次我在拍太平鸟,一个小姑娘举着画本蹲在旁边,她说要把鸟儿画下来贴在教室,告诉同学这是‘吉祥鸟’。”罗高潮的语气里满是暖意。

  如今,罗高潮的相机里存着270多种鸟的影像:掠过水面的翠鸟、林间跳跃的斑鸠、集群迁徙的太平鸟……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拍鸟不是为了猎奇,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小生命是我们的邻居。”他翻看着照片,指尖划过一张太平鸟的特写说。

  夕阳西下,丹江水面泛着金波,有的鸟儿在水中嬉戏,有的鸟儿在天空穿梭,罗高潮望着它们自由的身影,像在守护一幅流动的画。而这幅画里,有飞鸟的翅膀,有草木的芬芳,更有一位老人用十几年时光书写的答案:爱鸟,便是爱家园,爱这生生不息的人间。 

在水面上觅食嬉戏的太平鸟 (罗高潮 摄)

  记者手记

  与鸟儿一起构建美好家园

  本报记者 杨 鑫

  作为土生土长的商洛人,深切感受到这些年商洛变化太大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走在大街上,似乎可以闻到风里藏着草木的清香,感受到花儿带着柔情蜜意。这次采访几位摄影师,才真正懂得,商洛人早已把生态保护写进了日常。

  记得小时候,丹江岸边的沙堤上偶尔能见到水鸟,却从没见过灵动的中华秋沙鸭。摄影师用寒冬里在冰冷土地上的匍匐,换来“鸟类活化石”在清波里嬉戏的画面。他们说,这几年河里水更清了、鱼虾多了,这些“生态试纸”才肯年年光顾。

  如今的商洛,鸟儿在林间的鸣叫声,成了人们晨练时最悦耳的背景音。一句“西头核桃树有新巢”让人暖心,人与鸟儿共处一地和谐相处的日常就藏在这句让人惊喜的话语里。小学生想把“吉祥鸟”画下来贴在教室,连早市上卖菜的阿姨都知道,看见掏鸟蛋的要赶紧吆喝阻止,爱鸟护鸟早成了刻在商洛人骨子里的默契。

  晨光中,群鸟齐飞,翱翔在蓝色天际;暮色里,鸟儿掠过水面,激起层层金波。这些成了商洛最常见的风景。当孩童指着枝头,用清脆的嗓音问:“那是什么鸟儿?”让人深感温暖。“此心安处是吾乡”。是啊,飞鸟是常客,草木是邻居,我们和这些“飞羽精灵”一起生活在大秦岭中,这才是我们美好的家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