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鸟为心,拍鸟为证:徐启翔的秦岭岁月,是画也是诗
时间:2025-07-30 09:17 来源:群众新闻网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7月29日,骄阳似火,秦岭深处依旧凉爽宜人。宁陕县摄影协会会员徐启翔如往常一样,天还未亮便已起身,背着沉甸甸的摄影装备,穿梭在山林间。

徐启翔要赶在日出前到达那片熟悉的拍摄点,去追寻鸟儿们的踪迹。四年时间里,他用镜头追逐着林间的灵动身影,不仅记录下数百种鸟类的生存轨迹,更在家人的理解、前辈的指引中,把对鸟的热爱变成了一场关于守护与传承的修行。

从“拍个热闹”到“拍进生命”

“最初走近摄影,是因为工作原因可以去到不同的地方,就想拍照记录下来,后来看山看水总觉得少了点生气,直到遇见那些在林间穿梭的鸟儿。”徐启翔笑着回忆起自己拍鸟的初衷。

徐启翔平日里就喜欢自己拍着玩。四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县城第一次拍到了朱鹮,尽管当时设备简陋,但照片中优雅展翅的朱鹮还是深深吸引了他。

徐启翔在观景平台拍摄鸟类 马亦灵摄

但真正让他下定决心走鸟类纪实摄影之路的,是宁陕县那位常年记录鸟类的摄影师离开了本地。望着这项即将断档的事业,他心里冒出个念头:这一棒,得由自己接过来!他凭着一股韧劲摸索,拍摄角度、相机使用……对着网上的教程,他认真琢磨,仔细学习。

鸟儿最怕惊扰,要拍鸟就必须摸透不同鸟儿的脾性。绶带鸟5到6月育雏,朱鹮 9至10月“最亲人”。在一次次拍摄中,徐启翔摸清了其中的“门道”,也让这份记录工作渐渐有了模样。

后来,他咬牙更换了设备,画质的提升让他不仅能拍清大型鸟类的细节,连小型鸟类的羽毛纹路都能清晰呈现。从此,他把镜头牢牢对准了宁陕的鸟类,从“拍个热闹”变成了“拍进生命”。

先当护鸟人,才能拍好鸟

“拍鸟的第一原则,是保护!”徐启翔的语气格外认真,在他看来,按下快门的前提是绝不惊扰鸟类的生活。每次选好拍摄点,他都会先观察周围环境,迷彩布伪装、不使用闪光灯、保持安全距离……这些都是徐启翔拍鸟的规矩。

有次拍绶带鸟,他发现农户家屋檐下有个新窝,便每天蹲在远处的柴垛后。农户想“帮忙”把梯子架到屋檐下,让他拍得更近,却被他连忙拦住:“一动梯子,鸟就会弃窝,雏鸟就活不成了。”他还常用自己拍的照片跟村民科普,“别去掏鸟蛋,别砍鸟窝附近的树,鸟多了,地里的虫子就少了。”

徐启翔在山林间蹲守鸟类 王金娥摄

拍鸟,是与寂寞为伴的修行。每到周末,天不亮他就背着沉重的镜头、脚架和干粮出发,徒步半小时到达拍摄点,夏日的蚊虫、冬日的寒风,甚至脚下突然出现的蛇,都没能让他放弃。为了一个精彩画面,连续蹲守好几天,早已成为家常便饭。

这份执着,最初在家人眼里是“瞎折腾”。“妻子总抱怨我天天不着家,钱全花在相机上,女儿也常问爸爸怎么又进山了。”那时的他,经常深夜带着一身泥土回家,对着电脑筛选照片到凌晨,家里的事几乎顾不上。

直到徐启翔将那张绶带鸟喂雏的珍贵照片贴在家中——画面里,成年绶带鸟拖着如丝绸般飘逸的尾羽,衔着食物停在巢边,雏鸟嫩黄的喙大张着,在斑驳的树影与金色阳光的映衬下,整个场景宛如一幅动态的生命画卷。

"爸,这鸟美得像童话里的精灵!" 女儿久久凝视着照片,眼中满是惊叹。妻子也驻足细看:"原来咱们宁陕还有这么漂亮的鸟儿啊!"看到这些凝聚着心血的照片,妻子被打动了,开始细心为他备好长途拍摄的物资,女儿也会在他出发前反复叮嘱安全细节,家里人的理解与支持,坚定了徐启翔这颗爱鸟的心。

从记录到守护,是传承也是使命

四年的拍摄,徐启翔不仅摸清了宁陕鸟类的“作息表”,更见证了宁陕生态的变迁:如今朱鹮能在离他几米远的地方觅食;一度消失的绶带鸟,这两年又飞回了寨沟。“这些变化,比任何荣誉都让我开心。”徐启翔说。

发自内心的爱往往藏在细节里:拍到鸟的巢穴,一定要修掉背景里的地标,怕有人顺着线索去找。这些习惯,都是徐启翔从老师傅那里学来的。“拍鸟人先要是护鸟人,不然镜头里的美,迟早会消失。”老师傅的话他牢牢记得。

他将拍摄的鸟类照片精心整理,发送给宁陕县融媒体中心。结合这些珍贵影像,县融媒体中心制作出了系列短视频和图文报道,在媒体上刊发,迅速引发关注。更多人通过屏幕领略到了宁陕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被这些鸟儿的美丽深深震撼。

雏鸟等待成鸟喂食 徐启翔摄

“拍摄结束了,早点回来吃饭。”7月29日的这一天,徐启翔又是在妻子的信息提示中,恋恋不舍地收拾装备,结束了一天的拍摄。远处的山林里,几只朱鹮正结伴归巢。翅膀划过晚霞,像一幅流动的画。这片山,这群鸟,还有像徐启翔这样的人,一起把日子过成了灵动的画。(通讯员:马亦灵 王金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