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黄龙县界头庙镇高梁村野生连翘抚育示范基地绿意盎然。连翘树枝叶舒展,阳光透过叶隙洒落林间。林下,苍术、黄精等中药材生机勃勃。
“去年套种的苍术长势很好。林下种药材这条路,我们走对了。”7月14日,高梁村村民姜新建蹲在田埂边,拨开叶片查看药材长势,眼里满是期待。
界头庙镇野生连翘资源富集。过去,群众仅能采摘连翘果,收益有限。如今,界头庙镇群众在连翘林下种上中药材。“林药套种”模式为每亩地增收5000元以上,不仅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还为群众创造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农闲时,我就来基地干活,每天能挣180元,家里的事也顾得上。”在基地除草的高梁村村民杨金龙说。
目前,高梁村野生连翘抚育示范基地面积1.36万亩,试验套种中药材151亩。下一步,示范基地计划3年内扩种黄芩200亩、苍术500亩、黄精300亩。
为何选苍术、黄精?高梁村第一书记张飞介绍,这些药材不仅市场前景好,还与连翘生长习性互补——连翘树为药材遮阴,药材根系不与树木争养分,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在界头庙镇,这样“依山致富”的故事还在延伸。
目前,全镇已在“四边三荒”区域种连翘7000余亩,打造高梁村万亩、碾子塬村和相里村千亩抚育基地,套种中药材300余亩。“山绿了,产业活了,百姓富了,这才是乡村振兴的样子。”界头庙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张建刚说,镇上正谋划引进加工企业,推动中药材初加工与精深加工,靠“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提价值。
林上结果,林下“生金”。近年来,黄龙县大力发展依山、沿河、庭院经济,利用林下经济“不与粮争田、不与农争地”的突出优势,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探索出“林上抚、林中采、林下种”的发展模式,让山林变身“绿色银行”,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共生的产业振兴路。
不止界头庙镇,黄龙县各乡镇都在林下经济上做文章——
白马滩镇依托独特山林资源,仿野生抚育连翘8170亩,在适宜林下套种柴胡、黄芩等1030.6亩。“以前,守着山愁吃穿;现在,靠着山能致富。”村民韩龙说。
石堡镇则聚焦技术创新,邀请专家根据气候、土壤特点,筛选出柴胡、黄芩等适配品种,发展连翘林下套种300亩,预计每亩可增收2000元。镇上还建起合作社,统一组织种、管、销,帮村民降风险、提收益。
近年来,黄龙县成功创建3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发展中药材种植3.5万亩,综合增收超2000万元。
除了林药套种,林下养殖也是黄龙林下经济的一大亮点。
清晨,阳光穿透薄雾,倾洒在白马滩镇的树林里。一排排蜂箱摆放有序。石门村中蜂养殖大户孙少龙戴着养蜂帽,手法娴熟地调整巢门。
“我养了100箱蜜蜂,去年产蜜1500公斤左右,收入超过6万元,比在外打工强。”孙少龙说。凭借丰富的养殖经验,目前,孙少龙还代管着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中蜂产业。
黄龙县鼓励群众利用林间空地养殖中蜂,拓宽致富渠道。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标准化中蜂养殖示范场45个,去年生产蜂蜜7.5万公斤。
林下经济既有“产业兴”,也有“生态美”。
炎炎夏日,假期呼朋唤友一头“扎”进山林间,成为不少游客前来黄龙的新玩法。
白马滩镇暖山河畔露营基地里,精巧的水上木屋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一顶顶帐篷中,欢声笑语不断。来自渭南市的游客张静感慨:“来到这里,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风声、鸟声带走了,让人全身心融入了自然,非常治愈。”
依托生态资源禀赋,近年来,黄龙县大力发展以康养度假为主线,科普研学、休闲体育、绿色培训为支撑的生态旅游,带领当地群众端起“生态碗”,踏上致富路。
从单一采摘到立体种养,再到三产融合,黄龙正以生态为笔,在山林间写下“绿富同兴”的新答卷。(记者:刘印 通讯员:陈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