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笔者从丹凤县政府办获悉:近年来,丹凤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推动“林业+”多元产业发展模式,立足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全面激活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丹凤县抓住苏陕协作机遇,南京市雨花台区对口帮扶联络组精准对接,引入江苏科研院所及企业技术经验,共建薄壳山核桃产业示范园2000亩,通过“资源+技术+市场”全链条贯通,亩均效益提升40%,辐射带动全县核桃产业转型升级。同步投入协作资金1500万元,建成现代化葡萄种植基地400亩,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研发葡萄酒新品10款,开设南京实体门店3家,推动丹凤葡萄酒年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整合苏陕协作资源,引进陕西新雨丹等龙头企业5家,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1.41万亩,开发中药饮片、制剂等产品1180种,带动3.2万户群众户均增收2.5万元。联合南京科研团队攻克天麻“菌种退化、连作障碍”技术难题,建成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天麻良种产业园,年产值超20亿元,实现“一株天麻富一方百姓”。
丹凤县创新生态价值转化,出台《VEP核算及应用指南》,核算峦庄镇天麻产业园、鱼岭水寨田园综合体等首批项目生态价值2.41亿元,发放VEP贷款1400万元。深化碳汇交易探索,挂牌16.35万亩油松林国际碳汇项目,与南京市达成“零碳会议室”碳票交易协议,实现碳汇收益560.6万元,开创“秦岭碳汇”变现新模式。依托71%森林覆盖率及优质气候资源,打造金山康养城、携程农庄等康养综合体19家,开发天麻挂面、核桃肽等康养产品43种。开通北京至丹凤康养旅游专列,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综合收入8亿元,成功创建“全国康养旅游度假名县”。联合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商洛学院等机构,设立“博士工作站”3个,攻克薄壳山核桃种植、天麻袋料栽培等关键技术难题20项。实施“乡党回归”工程,吸引本土人才领办合作社42个、示范基地67个,培育“田秀才”96人,开展技术培训3000人次,为林业产业注入“智慧基因”。投入4000万元建设中成药数字化生产线,链接上下游企业156家,实现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全程可追溯。推广“智慧林场”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碳汇林生长数据,提升生态资源管理效能。深化多元融合发展,在全县发展核桃、葡萄等经济林50万亩,中药材种植26.7万亩,年产值突破30亿元;培育“丹凤核桃”“丹凤天麻”等地理标志产品6个,绿色食品认证7项,品牌价值超15亿元。11个村集体经济收益均超20万元,金融机构存款净增1.14亿元。
通过“林业+”多元路径,丹凤县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3天,获评“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生态经济占GDP比重提升至35%,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讯员 樊利仁 杨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