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百姓心中的“生态宝库”
时间:2025-07-07 17:32 来源:安康日报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为啥夏季一到,就要进山。”“夏季动物活动频繁,需要保护的物种增多了。”走在林子里,岚皋县石门镇林业站新来的干部小何提出了疑问,站长龚光勋倚靠在一棵大树下抬头看着天空回答道。

6月27日早晨八点半,镇林业站站长龚光勋带领干部们徒步进入深山,开展生态保护巡查与宣传。对石门镇而言,处于岚皋西部的“生态宝库”里,用肩膀扛起守护青山的责任,用脚步走出生态保护的路子,这不仅是为了守护大山深处的鸟鸣啁啾,更是为了守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

从“你们山里”到“我们山里”的转变

“以前过年,谁家餐桌上没野味,总觉得少了些年味。”一位村民回忆道。“现在不同了,镇上普法宣传队常来常往,大伙儿的法律意识强了,都明白保护好野生动物,生态才能更好,日子才更有奔头。”

作为秦巴山区腹地的生态重镇,石门镇生物多样性丰富。近年来,当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视生态保护为发展的生命线,常态化组织“巡山、查网、入户”的三线协作。

推动这一观念转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是关键。干部们不仅带头巡山护林、入户宣传,更注重创新方式方法,让群众了解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为了保护绿色,干部们将“生态课堂”搬进院坝田间,集体化身“土专家”,用村民听得懂的方言,结合身边珍稀动植物的实例,讲解保护法规和生态价值;邀请转型成功的“老猎户”现身说法,讲述保护带来的长远收益,引导村民算清生态账、长远账,激发内生动力。

“最开始看见他们来普法就说你们山里,现在可是我们山里!”这份由干部引领、全民参与的坚守,不仅让珍稀物种得以繁衍生息,更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富民增收的金山银山——生态旅游方兴未艾,林下经济蓬勃发展。守护绿色家园,已成为石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信念与自觉行动。村民们“我们山里”的认同感,正凝聚成守护绿水青山最坚实的力量。

护林员每天的必修课

匆忙吃过早饭,岚皋县石门镇大河村村支书、村级林长陈吉术往山上走去。

巡山,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夏天来了,你听这鸟叫的多好听,声音长的是画眉、短的是喜鹊、叫起来没完没了的是绣眼……”陈吉术说。多年的巡山经验,那些鸟叫虫鸣积累在他的脑海中,每过一处都像是跟“老朋友们”打招呼。

穷则思变,大河村人悟出了“要想富,先护绿”的道理。随着生态保护和乡村建设扎实推进,特别是五星级和美庭院创建落地生根,大河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民宿建好了,很多客人都说在这里睡得踏实,有童年的感觉,能听见鸟叫。现在多栽树,每天上山巡逻,让这些鸟儿越来越多,来的游客也就越来越多!”陈吉术说道。

生态红利持续释放:不仅是鸟儿归巢,连水中珍稀的多鳞白甲鱼也成了村里的重点产业。在严格保护野生种群的前提下,村民们潜心钻研,逐步掌握了成熟的仿生态养殖技术。如今,大河村建起了规范化的养殖塘,白甲鱼养殖不仅有效保护了物种,更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金钥匙”,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

让更多人爱上石门

为了守护生态这个共同目标,近年来,石门镇与公关部门共同构筑起保护野生动物坚实防护网。今年初夏,还没到动物繁殖的季节,石门镇政府与公安部门,多措并举提醒村民,要保护生态、动植物。

行走在石门镇的青山绿水间,从干部巡查的足迹到村民观念的转变,从护林员的坚守到特色产业的兴起,处处印证着一个朴素的真理: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更是经济财富。

如今的石门镇,生态保护是底线,更是发展的“金字招牌”。长久以来,干部和群众拧成一股绳,让“共护家园”的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个石门人的自觉;让每一位走进石门的人,都能沉醉于这里的鸟鸣溪声、四季风景,真心实意地喜欢上石门;让每一位石门人,都为家乡的青山绿水而自豪,发自内心地爱护它、建设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