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沙子,人们便自然地想到沙害、沙患,但当沙与山水林田湖草“并列站立”时,它便成了被一体保护的主角之一。
不同于塞外沙漠的缺水少雨,大荔沙苑是因水而生的。
黄河穿越黄土高原向南流去,与自西而来的洛河、渭河相继靠拢,三河滚滚、黄沙淤塞,在渭南市大荔县不断堆积、风蚀,形成了连片的沙地。
多少年来,这片460平方公里的沙地因土壤贫瘠,被大面积植造成防风林。当流沙渐渐蛰伏在绿色植被之下后,沙地呈现出了其温顺的一面。
困住沙子的“脚步”
以大荔县官池镇为坐标,往西往南便是大荔县的沙地,地处渭、洛两河相拥处,面积69万亩,占全县县域面积的四分之一,涉及官池镇、韦林镇、苏村镇等7个乡镇,当地人循古习惯称其“大荔沙苑”。
汉时,这里曾有人养畜植树,唐为皇家园林,明清之交农牧交错,后却因大量垦殖、滥砍滥伐使得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沙苑生态破坏严重时,植被覆盖率骤降至0.5%。
大荔沙苑金色杨树林 视觉中国/供图
如今站在沙苑,一排排迎风而立的绿色屏障,已经很难想象原先的满目黄沙是何等荒凉。
16年前,张平伟刚刚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初来乍到,他对这片陌生的土地充满了好奇。防沙治沙怎样进行?沙地生态如何保护?年轻的张平伟查资料、跑村子,迫不及待地想找到一个回答。
现在已是大荔县林业局副局长的张平伟介绍,其实早在1951年,大荔县就成立了沙苑造林局,开展起以刺槐、枣树为主的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20世纪80年代,大荔县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沙)还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大力恢复林草植被。
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继续科学治理沙地,于相关部门而言,需要认真思考和谋划。
“要想治沙,最要紧的就是把流动沙丘给固定住。”张平伟说,之前,同事们在沙丘上埋好沙障,栽下槐树树苗、樟子松树苗,但常常由于干旱或者大风,苗木难以成活。
和张平伟同年参加工作的大荔县林业局生态修复与科技股股长韩迎丽有着相同的看法,她认为,植树造林消失的是流动沙丘,而不是沙漠,流动沙丘适合种什么、怎么种是重中之重。
“传统苗木栽植5到7天就需要浇水,沙地苗木并不宜湿度过大,反之容易受涝,浇水的深度更决定苗木栽植高度和土球是否处于水分充足状态。”韩迎丽说,这是大荔目前推广的“大苗深栽”“覆膜保墒”等节水治沙、抗旱造林技术的关键。
为了拿到精准的技术数据,大荔县林业局同陕西永霖工程建设公司合作,成立专门技术团队在全县各个流动沙丘地进行试验,面对地形高低起伏、地块不规则带来的误差,团队走访当地村民、现场论证,再配合人工测量、电子仪器测量等方式进行测算。
经过几年观察积累,总结出一套属于大荔沙苑节水治沙的独特栽植方法,使得苗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
2024年年底,《陕西省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全省流动沙地面积仅剩5.13万亩,其中大荔县流动沙地总面积已不到3000亩。
由于坡降比高、治理难度大,官池镇近百亩流动沙地曾一度成为生活垃圾堆放地,被列进大荔县2025年流动沙地治理的重点名单。
已有的抗旱造林技术被推广应用,今年开春,大荔县林业局下达200万元春季义务植树资金,重点支持官池镇流动沙地的栽植工作,前后历时3个月改造,沙地垃圾被清理,原先尘土飞扬的土路也变成了绿道,官池镇百亩沙地上绿意初现。
近年来,大荔县林业局累计实施工程造林超过30万亩,治理沙化面积近57万亩,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构筑起绿色生态屏障,植被覆盖率提升到36%。
系统性守护
今年42岁的雷磊在林场工作近20年,他的父亲是大荔沙苑国有林场第一批职工,从小目睹父辈种树治沙的他,跟随父亲的脚步,走上了治沙之路。
2022年年初,雷磊调任沙苑国有林场任场长,与以往工作不同,这次他还有一个全新的身份:林长。
沙苑林场工作人员进行巡林工作 彭一鹏/摄
林长要干啥?自己能干啥?雷磊觉得自己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沙苑生态靠的是三分治理,七分管护,雷磊定期要到林场管辖的4个管护站巡查一遍,看森林防火情况、林间存在问题、护林员履职情况……全跑一趟,来回要走100多公里路。
“近几年,林场用上了监控平台、无人机,通过动态视频精准识别系统,就能及时捕捉到火点等灾情信息并及时反馈。”雷磊说。
然而,真正的困难是林场存在所属项目区权益不清晰。
一直以来,林场与村民居住区重合,早些年,不少村民以畜牧业为生,林场项目区的临界坡地变成了村民的畜牧场所。
在巡护过程中,护林员们需要劝阻村民将林场坡地空出来,不再放牧养殖,但村民的生计也得重视。
县林业局和镇政府共同出面,与林场职工一道给项目区所在地的群众做工作,让大家明白将来树长起来了、草场多了,还能搞旅游。
村民担忧,植树成林要好多年,种不活怎么办?林场便让村民参与造林、护林、营林,从护林中得到收入,不少村民不再搞养殖。
目前,大荔县建立了县、镇、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实现全县17个镇(街)272个行政村、29个社区全覆盖,设立林长3122名。
下寨镇的古枣树公园是一片有着百年历史的古树群,占地2000余亩,其中树龄最大的一株在800年左右。为了实现老枣树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下寨镇党委书记、镇级林长郝勇经常带着护林员在枣树林里巡护。
“下寨镇结合林场、乡镇、村、森林公安四级护林防火执法联动体系,强化全员、全区域防火、执法管护机制,在防控自然灾害的同时也预防了破坏森林资源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郝勇说。
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2000年的夏末,大荔县林业局办公室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同一个人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的人叫席长春,是一名在外经商的本地人。
电话里,他反复聊到沙苑的发展,想到家乡的这片沙地,正计划着返乡二次创业。
“改善家乡自然环境,植树造林是最现实的选择,有多少钱就种多少树。”反复琢磨,60岁的席长春选定了这条路。
大荔县韦林镇农民采收红萝卜 冯雪峰/摄
可在沙地种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00年10月,席长春第一次来到官池镇拜家村,租赁了4台推土机开始平沙造林,几个月后,自有的80余万元资金已经见底,原计划完成的工程却刚过半。
席长春带着全家人在搭建的简易库房里边整地边筹资,在“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支持下,他累计完成了1000多亩荒沙地的治理,栽植了700多亩果林,营造了200余亩防风固沙林带。
治沙造林初见成效,却仅仅是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长期的投入使运作资金捉襟见肘,与风沙斗争10年后,席长春背上了不少贷款。
那一年,同样在外经商多年的苗宝文返乡成了治沙人,在官池镇北王马村准备打造集种植养殖、旅游观光、田园休闲等一体化生态农场。
和席长春一样,苗宝文对治沙信念坚定,不同的是他总结前人经验,一边植树造林,一边建循环生物链,在林地上建起珍珠鸡繁育基地,2015年,他们在林下养殖的珍珠鸡存栏超过5万只,年产值达500万元。
这样的成功案例,让大荔县相关部门在治沙理念上进一步转变。
为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培育治沙造林大户,2016年开始,大荔县持续出台荒沙治理10项惠民政策。通过准入价格、土地、财政奖补等政策持续开展治沙活动,出台土地租赁指导价帮助企业以租赁的方式从村集体手里获得土地经营权等,先后培育出治沙造林大户20多个、企业11家,吸纳29万余名群众参与防沙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