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圣地 百鸟翔集——记者探析延安市鸟类回归背后的治理密码
时间:2025-07-02 10:15 来源:延安日报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黄土高原,成群的苍鹭在枝头展翅高飞,褐马鸡在林间悠闲地踱步觅食,一对对鸳鸯在水中游弋……这些曾濒临消失的生态图景,如今正在革命圣地延安重现。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延安境内鸟类种群数量较十年前显著增长,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达39种。这片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地,何以成为180种鸟类的生态乐园?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这背后是一场持续多年的生态革命与全民守护。
  重拳出击,打击破坏野生鸟类资源行为
  爱鸟始于心,护鸟在于行。连日来,为深入推进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落实落细,延安市各地严打严查严管破坏鸟类等野生动物资源违法行为,坚决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固屏障,让鸟儿在圣地蓝天自由自在地飞翔。
  “我们依法对农贸市场、临时市场、早市、特色餐馆、花鸟店、渔具店、宠物店、农家乐、私房菜等重点场所和网络交易平合等关键环节,进行线上线下同步监管。”宝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凤凰市场监督管理所所长白家奇介绍,在加强线索摸排和规范经营的同时,强化行刑衔接,依法打击非法交易鸟类等野生动物违法行为。
  随着延安退耕还林生态修护工程的持续推进,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日益完善的栖息环境,使得越来越多的鸟类开始回归这片焕发新生的黄土地。在这一背景下,延安市更加重视爱鸟保护工作,不断完善制度保障,强化执法监管,加强执法检查、法治宣传和科普宣教,扎实开展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及违法行为排查整治工作,引导广大市民群众充分认识保护野生鸟类工作的重要性,共同守护“蓝天精灵”,筑牢生态绿盾。近期,为切实发挥市场监管部门职能作用,凤凰市场监管所等基层单位积极配合林业、公安等部门强力推进公开贩卖和非法猎捕贩卖鸟类等野生动物排查整治工作,广泛引导消费者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鼓励群众积极举报违法行为,从源头上减少非法交易。
  “作为餐饮单位,大家一定要提高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的意识,切记不能进购加工销售‘野味’,这些都是严厉打击的违法行为。”6月24日,凤凰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人员所在辖区开展非法捕猎贩卖野生动物排查整治工作的同时,加大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力度。
  位于二道街夜市的“庄户人家”已经经营了十余年,是备受市民和游客喜爱的陕北特色菜馆。“通过工作人员的宣传,我们更懂得了保护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的重要意义。今后也要多多向身边人宣传,共同爱鸟护鸟,守护好这些‘精灵们’。”该店负责人焦文霞说。
  保护野生鸟类,共建和谐家园。多年来,延安市各县(市、区)也纷纷重拳出击,合力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资源。安塞区林业局联合安塞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在全区范围开展打击破坏鸟类等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的大排查。洛川县槐柏镇政府联合镇市场监管所、派出所、林业站、林场等多部门开展野生鸟类保护专项行动,通过集中宣传、联合执法等形式,向群众普及野生鸟类保护法律法规,共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携手共护,群众守护意识不断提高
  “快看,这是一只斑嘴鸭带着8个鸭宝宝在觅食。”6月24日,延安摄影爱好者任延宏又一次来到位于枣园公园附近的西川河边,用相机捕捉记录不同鸟类的生活习性。
  斑头雁、绶带鸟、大天鹅……“追鸟”10余年,任延宏对延安当地的野生鸟类如数家珍,对各种鸟类的生活习性了然于胸。“这些年,来咱延安栖息的野生鸟类越来越多,我们更要保护好,让延安成为这些‘精灵们’的乐园。”多年来,任延宏在延安拍摄到许多鸟类,在他的积极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和市民群众自发加入了爱鸟护鸟的队伍。
  2020年,市民们还自发成立了延安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要开展野生动物救助,爱鸟护鸟科普宣教、鸟类志编写等工作,建立了“延安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群”“黄龙山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群”等3个微信交流群,目前吸纳会员达300余名。爱鸟护鸟是协会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每年协会都会结合爱鸟日、爱鸟周等时间节点,开展宣传活动,使人们更加了解和爱护身边鸟类,保护共同的家园。
  “保护鸟类,保护野生动物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把爱鸟护鸟变成自觉的行动,提高爱鸟护鸟意识,共同呵护生命,让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实现鸟类与人类和谐共处的新局面。”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张怀满说,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农村,走进企业进行科普宣传,并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爱鸟护鸟活动,积极做爱鸟护鸟的宣传者,鸟类生存的保护者,生态理念的践行者。
  合力救助,让鸟儿自由自在畅翔
  随着鸟类种群及其他野生动物数量的持续增长,野生动物救助需求也日益凸显。2019年,延安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应运而生,2020年1月正式投入运行,为这片生态福地的“蓝天精灵”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该中心积极组织和参加“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湿地”“国际森林日”“国际爱鸟日”等大型自然教育活动10余场,通过设置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科普讲座等形式,向公众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严禁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携带、寄递、经营利用、食用野生动物等行为,受众达5万余人,广泛地向群众宣传保护野生动物意识。
  今年2月份,延安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上演了一场温暖救援,主角是一只受伤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灰林鸮。
  据目击者回忆,这只灰林鸮不知为何高速撞向墙壁,随后重重地掉落在地,无法动弹。随后,这只“大眼萌禽”由市桥山国有林管理局双龙国有生态实验林场工作人员送往了延安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工作人员给它安置在一处精心准备的隔离区域,使受惊的小家伙能尽快安定下来。经过14天治疗,灰林鸮恢复正常,眼神恢复灵动。目前,这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正在模拟野外环境的笼舍中恢复飞行能力。
  据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救助的野生动物主要来源多为市民发现、捡拾,接收到的救护热线和举报线索也逐年递增,中心也曾上演了黑鹳的“重生之路”、黑枕黄鹂的“绝处逢生”、凤头蜂鹰的“天空之约”、大鵟的“温暖归宿”等等救助野生鸟类的温情故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公众保护意识正在不断增强。
  自成立以来,延安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累计救助野生动物94种388只,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胡兀鹫、秃鹫、褐马鸡、金雕、草原雕、黑鹳、大鸨、原麝和黄嘴白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隼、鸳鸯、雕鸮、大鵟、灰林鸮等多种珍稀濒危物种,涵盖猛禽、兽类、鸟类等多个类别。多只受伤严重的野生动物在这里得到康复,重回大自然的怀抱。
  从黄土漫漫到绿意葱茏,从鸟影稀疏到百鸟争鸣,延安用20多年的生态坚守书写了一份动人的绿色答卷。如今,在这片焕发新生的黄土地上,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正在奏响。正如延河岸边那对重新安家的鸳鸯,它们的每一次振翅,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生态蜕变。站在新的起点上,延安正以更坚定的步伐,向着“让每一只鸟儿都能自由歌唱”的生态梦想继续前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