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植绿开新花——记陕西省“三秦楷模”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
时间:2025-03-24 08:47 来源:三秦都市报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3月的榆林,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瓦蓝的天空下,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景区缓缓“苏醒”,樟子松新绿、柳树发芽,生机勃发。

谁能想到,这片绿洲曾经竟是荒漠。

50多年前,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向荒漠挺进。时光荏苒,400多名女兵在这里艰苦奋斗,她们推平沙丘、植树造林,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奇迹。

今年,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被命名为陕西省第九批“三秦楷模”。

做义无反顾的治沙人

“这沙不治好,我们不回去!”3月20日,在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一部关于荒漠治沙的影片吸引来访者驻足观看。

1974年5月,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民兵高举红旗、扛起铁锨,扎根补浪河乡,誓要治沙。

补浪河乡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80%的土地被荒沙吞噬。“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是当时的常态。治沙势在必行。

1975年,为了提高树苗成活率,姑娘们开始培育树苗。很快,35亩育苗地上,小树长出了嫩芽。

可没人想到,那年春天,沙尘暴突然来袭,一株株刚发芽的树苗一夜之间全被埋在了黄沙之下。

暴风过后的清晨,姑娘们急忙赶到育苗地。“当时,黄沙刮到大家脸上,泪水和沙子混在一起……”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第一任文书卫生员贺莎莲眼眶泛红。

一茬接着一茬种、一代跟着一代干。50多年来,她们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栽植樟子松3000亩、种植柳树和杨树35万余株、治理荒漠1.4万多亩。

让治沙精神代代相传

在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里,一面照片墙格外引人注目。400多名治沙女兵的照片被贴在墙上,有黑白的、有彩色的,有长发的、有短发的……

比较特别的是,这些照片并未按照年代顺序排列,而是随机“搭配”,黑白照片与彩色照片仿佛在进行一场时空对话——时间在变,不变的是“誓叫荒漠变绿洲”的治沙精神。

曾任治沙连指导员的席永翠是补浪河乡席家峁人,她的家族有7人先后加入了连队,参与到治沙中。

“我们村子就在治沙连旁边,以前经常被风沙侵袭,听说要种树,我和侄女立刻就报名了,成为了治沙连第一代女兵。”席永翠告诉记者,当时她立誓不治好这沙不出嫁,义无反顾地挺进了荒漠。

“洒尽全身千滴汗,浇灌荒沙一片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1.4万多亩黄沙变成了绿洲。

植绿风尚开新花

如今,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景区已成为集生态文明建设、红色观光旅游、特色农林水牧、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基地。

在国防教育基地,退役的海军军舰、炫酷的飞机模型、左右摇摆作业的雷达,深受游客欢迎;在观光园,400亩的柳叶马鞭草“花海”成为夏季热门打卡地……

2023年以来,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累计开展宣讲活动2000余次,吸引了榆林市32所中小学的1.5万余名学生走进展览馆,聆听治沙故事,学习治沙精神。

荒漠治理,久久为功。今天,榆林人仍在通过认建、捐资等方式,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家庭林”“亲子林”等层出不穷,全民植绿、爱绿、护绿的风尚已在塞上驼城蔚然成风。(记者:王晨曦 郝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