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同住陕全国政协委员一道“乘”高铁到北京的,还有一株沙地柏。
这株沙地柏很小,株高只有20余厘米,但它的“来头”可不小——它来自毛乌素沙地南缘的定边县,耐寒耐旱、适应性强,被誉为防沙治沙的“绿色卫士”。“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从治沙一线的育苗基地将它挖出,用土包住根部,寄送到西安,随后由住陕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昝林森将其带到北京。
“新疆广播电视台邀请我在北京参加一档访谈节目,同时希望我能带一株来自‘三北’工程区的植物。”昝林森告诉记者,“沙地柏、沙柳、柠条、樟子松等都是咱们陕北沙区较好的固沙植物。近期,石光银的育苗基地里,沙地柏长势良好,我们便选择它当个‘代表’到北京去。”
3月5日晚,节目正式开始录制。除了昝林森外,节目组还邀请了来自青海、甘肃、新疆的代表委员,视频连线来自宁夏的一名全国政协委员。代表委员在节目中向观众展示了青海的早熟禾、披碱草种子,甘肃的人参果和沙葱,宁夏的柠条锦鸡儿,新疆的玫瑰、瓜蒌、梭梭和红柳……
“经过多年努力,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甘肃民勤在荒漠中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成功阻挡了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扩张”“被誉为‘治沙魔方’的草方格便是在宁夏中卫沙坡头诞生的”“新疆在治沙过程中,探索种植经济作物,实现治沙和富民‘双赢’”……来自西北五省(区)的代表委员齐聚一堂,分享治沙成果、交流治沙经验。
代表委员表示,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多年来,我国积极推进荒漠化防治及“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各地各相关部门与沙区群众携手,久久为功、团结奋斗,“三北”地区风沙危害得到基本遏制,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大地逐渐由黄变绿,绿色长城正不断加固延伸……
“通过与大家的交流,我学习了很多治沙经验,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的防沙治沙成果能够为世界瞩目,源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源于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和一代代治沙人矢志不渝的坚守。”昝林森说。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下一步重点任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对此,昝林森说,将继续关注防沙治沙工作,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建言献策,助力打造“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陕西样板。
节目录制现场,昝林森与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马合木提·吾买尔江互相交换了“礼物”。这株沙地柏将由马合木提·吾买尔江带到新疆和田地区种植。
“希望这株小苗茁壮成长,在祖国边疆继续履行新的绿色使命。”昝林森说。(记者:孙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