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下,汉水之滨,一根藤条、一把剪刀,指尖纵横的细腻,千回百折间,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便编制而成。近年来,汉中市南郑区围绕“汉中藤编”活态化展示、产业化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生产性保护,积极探索“传承人的龙头企业+手艺人的合作社+勤快人的家庭工坊+电商人的线上小铺+创新人的研创基地”模式,逐步走出了非遗文化“活起来”、产业发展“旺起来”的新路子,“汉中藤编”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南郑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名片。
汉中藤编非遗手工艺品展陈一角
千年传承 代代相传
南郑位于陕西西南部,是汉水流域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巴山环抱其南,汉江流经其北,四季温暖湿润,2014年被联合国地名组织认定为“千年古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匠心独具的非遗技艺浓缩了千百年的历史传承和一座古城的风土人情。
“老手艺”流传千年不衰。汉中藤编是以青藤为基本编织材料,运用多种技法进行编织的汉中传统工艺制品。据《汉中地区志》载,“境内竹、藤、棕、草资源丰富,手工编织历史悠久”,楚汉相争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汉军便用到了藤编。目前,全区以藤编为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80项、传承人106名。2021年汉中藤编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辈一辈人的指尖翻飞、经纬交织,古老技艺传承着灵动千年的非遗之美。
“小营生”焕发勃勃生机。南郑是汉中藤编的原产地和核心产区,被誉为陕西“藤编之乡”。改革开放以来,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周边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谙熟藤编手艺,随着时代的发展、依靠政策的扶持,藤编生意越做越火,从一开始单家独户生产,到十几位村民抱团打拼,再到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小营生”逐渐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大产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良顺藤编合作社有入社成员485户,年生产各种手工制品22万件(套),被评为陕西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
“新品牌”迎来蝶变跃升。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汉中考察时指出,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负盛名,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省林业局印发《关于发展壮大藤编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意见》,从省级层面给藤编产业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汉中藤编”区域公用品牌今年3月对外发布,标志着品牌迎来了标准化、数字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新时代,传承了千年的汉中藤编再次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创新探索 勇于实践
坚持政府推动、示范带动、市场驱动,走品牌化、标准化、市场化运营之路,积极探索汉中藤编非遗产业化新路径,不断扩产能、拓销路、增产值,让汉中藤编非遗“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新动力”。
(一)传承人的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近年来,汉中依托非遗传承人、非遗工坊、非遗传承基地系统性加强传承人才培养,为非遗产业化发展注入“源头活水”。鼓励引导非遗传承人创办企业,围绕技术改造、设备投入、品牌包装制定“一对一”扶持政策,帮助企业成长壮大。汉中藤编传承人陈良顺带动周边乡亲参与藤制品编制,1995年开办良顺藤艺编织厂,2020年在政府支持帮助下成立良顺匠心实业公司,企业逐步由小变大、由大变强,2023年销售总额8600余万元,辐射带动农户2000余人。通过良顺匠心实业公司的龙头引领,黄官镇聚集了鑫豪藤编、顺成藤器等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构建起原料种植、生产加工、设计研发、线上销售一体的产业链条。目前,全区藤编企业14家,年总产值1.68亿元。
(二)手艺人的合作社,聚力抱团闯出共富之路。把散落在各个村落的手艺人聚集在一起,彻底转变了过去“单家独户”生产模式。组建成立“汉中藤编”协会,制定藤编产业发展行业标准,健全产品登记、备案、贴标等制度,完善藤编工匠人才星级评定指标体系,定期举办非遗编织技能大赛。组织成立藤编专业合作社,吸引更多藤编手艺人和群众抱团发展,相继衍生出“藤编、棕编、扇编、竹编、草编”五大手工艺制品,开发出家具、装饰、文创三大系列300多个品种。创新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土地流转收益、入股分红收益、有偿劳动收益”增收形式,带动黄官镇、青树镇、红庙镇等镇3200多人从事手工编织生产,户年均增收1.2~3万元。全区“五编”企业、合作社12家,2023年“五编”销售额1.43亿元。
(三)勤快人的家庭工坊,有效解决留守人员就业。南郑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4万余人,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剩余劳动力就业增收成为乡村振兴“老大难”问题。发挥“家庭工坊”灵活就业的优势特点,按照“非遗+产业+就业”路径,成立藤编精准扶贫培训就业基地,免费为贫困户、留守群体提供技能培训,每年组织开展藤编、刺绣等非遗技能培训8~10期,累计培训学员600余人,为2700余名群众提供岗位。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积极引导扶持农户自建家庭工坊,通过统一原料供应、技术指导、质量标准、接收订单,让有意愿的“勤快人”靠指尖技艺稳定增收。全区现有家庭工坊1460个,带动3800人灵活就业,人均增收4000元,昔日“小作坊”蜕变为产业“新工场”。
(四)电商人的线上小铺,破局出圈拓宽销售渠道。顺应电商发展新趋势,探索“线上+线下”营销融合,打通产品与消费者“最后一公里”,实现“小农户”连接“大市场”。全区现有镇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22个、村级电商服务站286个,电商从业者近万人,率先在全市成立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引进京东数字城市基地项目,打造全市首家网络直播创业孵化基地。2023年,基地直播1162场,孵化电子商务师395人,培育本地网红20余人。通过与电商平台深度对接,“良顺”“黄关”“巴山巧娘”等龙头企业纷纷在天猫、京东开设店铺,全年各类非遗产品创收近2亿元,电商平台占比68%。利用京东国际、大龙网公司等跨境电商平台开展进出口贸易,产品远销美国、丹麦、西班牙等国家。
(五)创新人的研创基地,向新而行赋能产品升级。吸收借鉴其他地区生产技艺,引进先进设备,改良打藤、染色、编织等关键工序工艺,良顺藤编一家企业研发新品达100多款,申请专利25项,产品荣获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优秀创意产品奖”,全国休闲农业创意巴人工坊精品活动“包装创意银奖”;瞄准高端创新、产学结合,与陕西理工大学、西安美院等高校合作,成立教学研基地,围绕“产品设计+设计服务”打造创意产品,开展“艺匠融合,协同创新”设计活动,提升藤编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瞄准高端价值、细分市场,本地企业巴人工坊积极推动行业模式变革,与中央美院等进行开放式合作,全面分解工艺技术,构建产品标准化流程,探索产业链跨区域协作模式,前端营销平台、后端设计研发与生产加工集中在汉中南郑、成都崇州等地,通过抖音直播面向全国市场,2023年销售额达到420余万元。
多元参与 推动发展
非遗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情怀,也需要理念的革新;需要“非遗”人的坚守,也需要社会呵护及政府支撑。要保持非遗项目的“本真性”,既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又让非遗产业“火起来”,更好地传承千年之艺、汇聚产业之势、走稳共富之路。
(一)活化传承与创新升级是推动非遗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非遗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制完成《汉中藤编》等多个项目的保护规划,建立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和数据库。健全青年传承人评选工作机制,依托各级非遗传承人、非遗工坊、非遗传承基地开展带徒授艺活动,设置职业院校技艺类非遗专业,从根本上解决了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注重以生产性方式保护“非遗”项目,在传统特色、设计理念、外观形式上求突破,积极探索“产品集中化、商品品牌化、工艺品时尚化”三品迭代模式,将编织技术运用到家居日用、服装艺术、首饰工艺等领域,赋予藤编“老手艺”新生命。
(二)政府引导与规划引领是推动非遗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成立传承发展“汉中藤编”非遗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传承发展“汉中藤编”非遗产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支持藤编产业,建设“育繁推一体化”种植基地,创建青藤种植核心区和技术推广实验区。依托陕西藤编之乡黄官镇资源禀赋,投资4600万元打造全市非遗文化产业核心区,建设标准化厂房3万平方米,积极引进羌州绣娘、黄关黄酒等非遗品牌,加快构建“一轴两翼”产业格局,推动非遗文化、创业企业、手工产业等“小手艺”落地“大园区”。
(三)以文塑旅与以旅彰文是推动非遗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探索“非遗+旅游”新模式,深挖“红色”“绿色”资源,依托红寺湖、龙头山、黎坪等旅游景点融入藤编文化主题元素,开发藤编精品旅游线路及研学基地,将非遗传习、非遗研学嵌入5条观花海线路,利用“汉调桄桄”戏曲文化特色与秦岭四宝融合IP形象制作出一批新颖别致的文创产品。聚力打造黄官非遗小镇,结合“汉风古韵·传奇夜”夏季文旅活动,举办黄官黄酒文化节、“五编”大赛,持续开展非遗云上展播、非遗项目产品展销,将非遗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全要素之中,以“非遗学、非遗研、非遗宴、非遗游”等方式给游客带来文旅盛宴。
(四)解决就业与返乡创业是推动非遗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始终把返乡就业创业作为高质量增收的活力之源,加大力度优环境、建平台、惠政策、促回归,持续推进人才回乡、项目回迁、资金回流。充分发挥社区工厂和帮扶基地作用,对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发放担保贷款,培育认定社区工厂24家,就业帮扶基地17家,带动群众就业3000余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3亿元。摸排回流劳动力数据和本地“五编”企业用工需求情况,与各技校、职教中心、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开展“订单式”培训,促进回流劳动力“定向式”就业,让更多的返乡“产业工人”就地转移重新上岗,实现“增收”和“顾家”的平衡、“学艺”与“就业”的双赢。
(五)集体增收与群众致富是推动非遗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鼓励村镇党组织积极领办各类合作社,引导农户“抱团闯市场”,最大限度把群众镶嵌到原料种植、工厂生产、末端销售等各个环节,实现合作社增效益、农户增收入;坚持聚社成企、规模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联动,支持区域内龙头合作社“抱团”成立公司,统一生产标准、区域化品牌、销售标准,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全新格局。坚持聚企成链、构筑优势,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的发展模式,通过延伸产业链、完善利益联结,形成了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片农户、做大一个产业的辐射效应,切实把非遗价值变成群众看得见的实惠。(作者:王志伟 系汉中市南郑区委副书记、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