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里的守护之歌——牛背梁保护区林业科普宣传月纪实
时间:2025-09-28 17:38 来源: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金秋九月,古都西安桂香浮动。莲湖区儿童公园的晨光里,一场以“守护蓝天精灵,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生态对话正温暖开启。在活动现场,一位年轻的母亲在牛背梁保护区展板前附身蹲下,指着图片对身边的孩子轻声说:“看,这就是生活在咱们秦岭山中的大‘白羊’。”孩子睁大眼睛,好奇地摸摸展板上羚牛的图片。几步之外,保护区工作人员面带微笑,将一本本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递向过往市民的手中。九月九日,由省林业局主办的“2025年陕西省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活动”启动活动正在这里举行,牛背梁保护区等多家相关单位协办,活动吸引了200多名市民参与,发放宣传册120余份。这些书册,不仅是记录生态准则的图画,更是一张张带有暖暖温度大美秦岭的绿色邀约。

脚步丈量责任:社区里的共识

秦岭南麓,晨光穿透林间薄雾,空气中弥漫小雨过后野花和泥土的清香。朱家湾村在喜鹊和红嘴蓝鹊的叫声中逐渐苏醒,北沟保护站站长段文东与同事一早驱车入户走访,他们今天要走访4组几家农家乐。“老刘,最近看到有陌生人来拍鸟吗?”段文东与农家乐老板刘宝文熟络地打着招呼。段文东是老林业了,对保护区情况很熟:“这么多年了我还真没听说过有人在保护区打鸟,这两年倒是经常看到有人扛着短枪长炮来拍鸟,那鸟拍出来可真漂亮啊!”段站长介绍道。这一段时间以来,保护区4个基层保护站通过在社区和人流密集地区集中悬挂横幅、发放资料、利用车载喇叭流动宣传,向社区群众和游客介绍鸟类知识,讲解法律法规,大家的生态保护特别是鸟类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谁弄那事呢!坐到门口,一边喝茶一边听着鸟叫多美”老刘笑道。这几年随着进山游客越来越多,老刘和老伴在家门口也开起了农家乐,给游客做地道的“柞水十三花”,讲大山里的故事,从“靠山吃山”逐渐转变为“护山养山”,和谐共生的经营之路越走越宽——这也是牛背梁保护区推动社区共管模式的成功实践。

种子播撒在心田:校园里的回响

“哇!原来小鸟竟然是恐龙的后代!”西安市长安第一小学的报告厅里,五年级学生小冯在科普讲座上连连发出惊叹,这已经是本月保护区组织的科普进校园第四场活动了。报告厅里,保护区专家与孩子们面对面精彩互动,让“生态指示剂”这样的专业术语变成了孩子们能够理解的生动故事,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了秦岭大山里自然的脉动。

在西安长安兴华小学,一场名为“听见自然的声音”的创作大赛彻底点燃了1750多名孩子的热情,大赛组委会共收到书画征文等各类作品677份。六年级张章嘉烁同学在获奖征文中写道:“我愿做一名小小的‘自然守护者’,让和谐的种子在更多人心里发芽。”当保护区将“生态教育示范学校”的牌匾授予长安兴华小学时,聚光灯下,我们看到生态文明基因正在植入下一代心灵闪闪的光。

线上线下联动:全方位的呼唤

保护区还积极创新运用新媒体矩阵持续扩大宣传影响力:《保护区的那些鸟》等科普推文不断刷屏朋友圈;“爱护鸟类等野生动物,严厉打击违法猎捕贩卖行为”等标语在LED屏被循环播放;4期的“昆虫记”主题线上读书会让保护区志愿者对大山里的昆虫世界更加好奇。9月22日,“牛背梁保护区首次发现白须黑胸歌鸲”喜讯,在陕西新闻联播节目中全文播发,西部网、新浪网、华商网等多家媒体相继转载。作者赵洪涛高兴地说:“真没想到不经意拍到的这只小鸟,反响竟然这样大!后面我要好好拍,把咱们的珍稀野生动物介绍给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线上线下联动,不仅有效提升了保护区的影响力,更为一线保护工作注入了新活力。

从共识到共为:谱写人与自然和谐新篇章

回顾宣传月,我们欣慰地看到:677份少儿书画,让生态理念深入童心;农家乐业主化身义务宣传员,让护鸟知识走进游客;线上读书会激发着志愿者探索自然的热情。这些点滴变化,标志着保护意识正从理念化为行动,从行动成为习惯,生态保护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自觉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牛背梁保护区将积极落实二十大‘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战略部署,践行‘两山’理念,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贡献‘基层智慧’。”(作者:张挺 审核:孟海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