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长出“金豆豆”,延安山杏的产业蜕变之路
时间:2025-09-01 15:44 来源:延安市林业局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背靠黄河面对着天,陕北的山来套着山,翻了架圪梁拐了道弯,满眼眼还是那黄土山……”一首信天游,唱出昔日陕北高原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作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主战场,延安市78.3%的土地曾饱受水土流失之苦。白于山区2.8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有相当于1.2万吨/平方公里的土壤被雨水带走,这相当于每公顷土地每年流失12毫米表土。在这样的生态背景下,山杏这个抗旱耐瘠的乡土树种,既是生态卫士,也是百姓的“铁杆庄稼”。

但现实远比理想骨感,全市现存60余万亩山杏林中,80%以上为20世纪90年代后退耕还林种植的实生苗,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多只能作为仁用杏进行采摘,不能作为鲜食杏进行销售,经济效益较为低下。据摸底调查显示,传统种植模式下亩产鲜杏仅150—200公斤,出仁率不足40%,亩效益长期在600-800元间徘徊。更棘手的是,蚜虫、杏疔病等病虫害发病率高达35%,盛果期杏树大面积枯梢死亡,形成“十年种树,三年见病,五年绝收”的恶性循环,让这个本应“浑身是宝”的产业陷入“守着金山要饭吃”的尴尬境地。

2022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深入推进,延安市林业工作站积极申报关于山杏中省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通过“中省项目+单位推广+农户参与”的模式,累计投入500万元助力山杏产业向鲜食、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的复合型方向发展,构建起以项目为载体、科技为抓手、提质增效为目标的推进机制。

通过与西安杏李研究院和河北承德市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合作,引入“丰园”系列经过三年驯化改良,成功破解了种植适应性难题。通过创新“插皮接+劈接”组合嫁接技术,配合自主研发的植物伤口愈合剂,将嫁接成活率从70%提升至92.3%。“这个品种不得了!”白豹村杏农老张摸着油亮的果实说,“单果重65克,收购价比老品种高3倍。更关键的是抗寒能力强,去年零下23℃都没冻伤花芽。”

针对黄土墚区“十年九旱”的困境,延安市林业站与技术团队合作推广“三改两保”土壤改良体系,即改全园深翻为隔年带状深翻:在树冠投影外缘开挖1.2米宽、40厘米深的营养带,配合秸秆填埋,形成“隐形水库”,改单一施肥为“菌肥套餐”:基肥采用羊粪3吨/亩+枯草芽孢杆菌菌剂5kg,追肥配置缓释型专用肥。在志丹县杏河镇示范基地,墒情监测系统实时显示数据:与传统种植相比,新技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从0.6%提升至1.2%,速效氮增加45%,每亩节水达12吨。

面对肆虐的杏疔病,大力推广清、养、诱、控、抗“五位一体”防控体系:冬季清园时喷施5波美度石硫合剂可清除90%以上越冬病菌;进入生长期后采用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与海藻素的营养方案增强树体抗性;同时实施生物防治手段,按每亩悬挂30个性诱捕器并配合释放周氏啮小蜂;在物理防治方面,使用水枪或水龙头喷射水流,将蚜虫洗掉,这种方法较为简单有效。在病害易发的关键时期精准喷施45%晶体石硫合剂,同时结合冬季修剪、及时清除病枝落叶,减少虫源的管理模式,最终将病害发生率有效控制在5%以下。

创新“双轨制”培训体系,打造“带不走的专家团”。以专家服务基层项目为引领,组建由2名研究员1名正高级专家领衔,15名技术骨干组成的技术服务团队,围绕山杏露天栽培和设施栽培关键技术、田间管理、施肥修剪等开展技术服务。第一锯开天窗,第二锯疏密枝,第三锯降高度,保证树冠透光率30%以上,在子长市余家坪镇培训现场,西安李杏研究所研究员杜锡莹正在演示“三锯定乾坤”修剪法。这种将复杂技术口诀化的教学方式,让60岁的杏农老马直呼:“比带孙子还简单!”

在前期调研和专家指导下,延安市林业工作站结合延安北部山区自然、人文特点,因地制宜,通过山杏提质增效,豆类、中草药、青草饲料种植、林下养殖等一系列林地空间利用,总结出林、粮、畜、草、药“五位一体”发展模式,该模式通过立体化开发实现资源充分利用:山杏栽植、嫁接改良后亩产提升250%,带动农户年均增收4000元;林间套种秦艽、黄盖、柴胡等道地药材,亩年产值突破3000元;林下散养土鸡,销售鸡和鸡蛋,亩增收1500元;豆科作物与饲料轮作既固氮养地,又为畜牧业提供优质饲料。目前已在2个乡镇建立示范基地100亩,构建起:“树上摘金果、林间种良药、地上跑珍禽”的复合型生态经济体系,带动项目区人均增收8000元,走出一条生态优先、产业融合的绿色发展路径。

从延川到延长,从吴起到志丹,一颗颗金黄色的山杏正成为延安黄土高原上名副其实的“金豆豆”,既绿了青山,又富了百姓。(作者:高乙博 王波 审核:王涛 编辑:陈君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