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20年来,陕西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厚植三秦大地生态本底,持续探索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提供了坚实的生态保障。
持续植绿扩绿 厚植绿色生态本底
位于延安市西北部、毛乌素沙地南缘的吴起县,曾因漫山放牧致使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劣。1998年,吴起县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率先在全国实现全县整体封山禁牧,并制定实施了“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战略决策,1999年一次性退耕还林155.5万亩,是全国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区,也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20余年来,吴起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为依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县林草覆盖率从1997年的19.2%提高到72.9%,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荒山变绿洲的重大转变。
吴起县铁边城镇三古窑银盘山对比
陕西地处祖国内陆腹地,总面积3.08亿亩,其中林地面积1.87亿亩,草地面积3300多万亩,湿地面积460多万亩。全省地域南北狭长,横跨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纵贯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秦岭横亘其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生态区位重要、生态功能突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省森林覆盖率仅为13%。1956年3月1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在延安召开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同志号召青年把绿化祖国的重任担当起来,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性的青年造林大会。陕西省人民委员会迅速成立了造林指挥部,确定每年3月中旬到4月中旬、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为全省造林运动月,统筹推进全省造林工作,自此拉开了陕西国土绿化的序幕。1978年,“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其中陕西“三北”工程区涉及榆林、延安、铜川、咸阳、宝鸡、渭南、西安、杨凌、韩城9市68县,总面积12.2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59.56%。此外,上世纪末陕西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颁布出台封山禁牧、封山育林、禁采禁伐、限征限垦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持续加力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不断厚植绿色生态本底。
多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陕西因地制宜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五大措施”,加速推进“三北”防护林、“双重”规划、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修复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30.92%提高到45.9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以上。其中,陕西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已达36.8%、植被覆盖度达60.7%,荒漠化土地面积由1999年的4671万亩减少到3975万亩,沙化土地由1999年的2183万亩减少到1835万亩,流动沙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860万亩减少到2022年5.13万亩,沙区年均扬沙天气较前30年同期减少19.3天,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全面守绿护绿 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地处秦岭南麓腹地的商洛市柞水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也是秦岭国家公园候选区。近年来,柞水县积极探索林草资源监管信息化新技术,建立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监控系统,通过实时实景通信指挥、无人机天眼巡查等系统,实现了对林草湿资源全方位、全天候监测和管理。同时,对接省级大数据管控平台和联网可视系统,安装和接入各类监控81个,森林资源监控覆盖率60%以上,管理部门可通过系统实时掌握森林资源情况、实时监测温度湿度,有效防范违法违规破坏林草资源和森林火灾等情况发生,林草资源保护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柞水县城全景图
多年来,陕西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下大力气抓实森林草原防火及病虫害防治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破坏林草资源行为。全省累计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270处,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了多种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上线应用森林草原防火智能监控管理平台,逐步实现森林草原火情灾前、灾中、灾后“全天候、立体化、智能化”监测,并设立森林草原防火检查站、组建百余支森林草原防火消防队伍,努力做到“打早、打小、打了”;设立300余个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检查站(点),严密防范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疫情传播。
特别是在秦岭区域,陕西牢记嘱托、扛牢使命,全面推进秦岭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工作,认真落实《守护祖脉秦岭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落地实施秦岭中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大巴山北麓和汉江谷地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等重要区域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持续巩固提升秦岭“五乱”整治成果,常态化打击整治破坏秦岭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扎实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治措施,并组建47支森林草原防火应急队伍靠前驻防。2024年改造提升秦岭林区130条防火应急道路,落实检疫封锁和防治天牛、树干注药、飞机喷药、区域联防与除治病死疫木“一封四防一除治”综合防控措施。创新构建“空天地人”一体化资源监管体系,以林长制为核心压实生态保护责任,全面筑牢秦岭生态安全屏障。截至目前,陕西秦岭区域森林覆盖率达82%以上,森林蓄积达到2.26亿立方米,区域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68种,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植物15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95种,省地方重点保护动物46种。
积极用绿活绿 发展壮大林草产业
林草建设的持续推进,不仅让群众深切感受到了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幸福感,同时也为进一步发展、壮大生态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位于秦岭南麓的宝鸡市凤县,近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路,在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的同时,把林麝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产业和富民强县的重要抓手,制定实施《凤县林麝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林麝人工繁育全产业链高速发展,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80.4%,有林麝养殖企业54家,养殖户1542户,林麝养殖圈舍7.7万余间,林麝存栏量达3.6万余头,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林麝养殖基地县、中药麝香主产区,被誉为“中国林麝之乡”。仅2024年全县采收麝香就达170公斤、产值超过4亿元,带动群众就业4000余户、1万余人,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宝鸡凤县林麝养殖场
作为陕西生态资源最为富集的陕南地区,更是在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探索实践出了新模式、新路径。商洛市是陕西唯一整域处于秦岭腹地的市,森林覆盖率达70%,城区空气优良天数年均保持在340天以上。多年来,商洛市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禀赋优势,持续推进核桃、板栗、中药材、油茶及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全市核桃种植面积310余万亩、板栗250余万亩,中药材210余万亩,林下经济利用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07亿元。自2024年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以来,商洛市聚焦“生态颜值—特色产品—优质商品—多元价值”,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法和路径,下大力气培育优质生态产品品牌,推动旅游与生态、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商洛核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获欧盟、俄罗斯商标注册认证,连翘、天麻等道地药材的规模和产值稳居全省首位,完成陕西首批CCER林业碳汇交易、实现全省“零的突破”。
多年来,陕西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抓手,聚焦特色经济林、林下种养殖、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业碳汇等林业产业,下大力气建设特色经济林示范园、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持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方法和路径。截至2024年底,全省特色经济林面积达2019.63万亩,各类自然公园达209处,认定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59家,省级以上林业产业龙头企业达211家,建成各类自然教育场所95处,规模化种植中药材约70余种,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210多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1825亿元,绘就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画卷。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新征程上,陕西将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更加注重“提质”“兴业”“利民”,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持续探索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作出应有贡献。(作者:陈君尧 审核:杜扶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