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省各地、各部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为美丽陕西厚积“绿色家底”。全省完成营造林606.19万亩,种草改良20万亩,治理沙化土地95.47万亩。
一、全民义务植树走深走实
2024年3月12日,省委书记赵一德、省长赵刚、省政协主席徐新荣等省领导,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武警陕西省总队、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有关领导同志,以及省绿化委员会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在秦岭国家植物园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深入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全年发布各类尽责活动155个,发放劳动尽责证书46980张、国土绿化荣誉证书8237张,持续促进尽责形式多样化和公众参与便捷化。西安、宝鸡、延安3市策划上线尽责项目均在20个以上。
全省12个市(区)领导身体力行,以不同方式参加义务植树,带头履行植树义务,全省超1311万人次累计栽植各类苗木6198万余株。西安市联合省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开展“关注森林、关爱自然义务植树暨保护祖脉秦岭政协委员在行动”活动。咸阳市举行“劳模林里添新绿 奋斗路上建新功”劳模义务植树活动。铜川市组织42家中、省驻铜企业400余职工参加“曙光林”植树活动。宝鸡、渭南、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商洛等地集中开展多场义务植树活动。
二、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扎实推进
出台《陕西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行动方案》,建立省级工作协调机制,储备入库“三北”工程六期规划项目32个、75.65亿元,落实资金22.97亿元。制定印发作业设计、工程建设、质量评价等管理办法,组建技术专家组,建立包片联络督导制度,强化林草种苗保障供应和质量抽检,狠抓项目质量和建设进度。沙化土地全面治理攻坚战、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攻坚战、渭北旱塬植被恢复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全面开工,全省攻坚区完成营造林207.28万亩,治理流动沙地4.6万亩。我省连续2年被国家林草局评为“三北”工程攻坚战表现突出单位。全国“三北”工程建设现场推进会暨国务院“三北”工程协调机制联络员会议在榆林市召开,国家林草局对我省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三、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实施
组织实施16个“双重”工程项目,持续推进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守护祖脉秦岭三年行动,落实资金54.29亿元,储备项目650个、41.7亿元,竞争性争取到超10亿元的秦巴山区汉江丹江流域中央财政国土绿化示范项目。聚焦森林可持续经营,储备入库其他国土绿化项目31个、4.14亿元。下达2024年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9个,绩效治理面积307.87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915平方公里,实施拦沙(淤地)工程283座,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8.71万亩。结合林草湿荒普查,探索开展耕地与林草地空间布局优化试点。建立国土绿化项目落地上图联合会审机制,开展国土绿化项目完成任务落地上图成果质量评价工作,确保绿化用地精准规范。全年完成营造林606.1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65.56万亩、飞播造林22.5万亩、封山育林214.44万亩、退化林修复138.95万亩、森林抚育164.74万亩。完成种草改良20万亩,其中人工种草10.1万亩、草原改良9.9万亩。
四、城乡绿化美化协同开展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累计建成口袋公园1011个、城市绿道2518公里,开放共享公园草坪535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分别达到38.78%、42.99%、13.15平方米、87.91%。印发《关于实施“千万工程”加快建设彰显三秦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支持措施》《陕西省“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建设“三化一片林”森林乡村75个,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陕南交通旅游山水画卷”交通强国试点、“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美丽乡村建设”、交旅融合发展等为载体,持续抓好公路沿线廊道绿化。完成普速铁路既有林木整治945公里(单侧延展长度),已绿化铁路里程达3109.25公里,铁路两侧绿色通道绿化率达100%。
全省共青团系统广泛开展春季植树护绿实践活动400余场次,组织3万余名青少年义务植树6万余株,创新开展青年“云植树”“我为碳中和种棵树”“绿植领养”等网络主题实践活动。妇联系统深化实施秦女子“庭院+”工程,组织开展“十村百院百人”推介活动,积极推介“五美庭院”特色村、精品户。
五、资源监管水平持续提升
开展“林长履职能力提升年”活动,召开省总林长会议,发布省总林长令,省委书记、省长带头赴责任区开展巡林。建立“林长制+林草重点工作”机制和“林长+法院院长”工作机制,全面推行“三单两函”机制,推动相关重点难点工作落实。建立省级部门湿地保护协调机制,将55处湿地纳入重要湿地管理范围,全省重要湿地面积占比达到41%,位居全国第二。落实5棵5000年以上古树名木“一树一策”保护,建立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专家库、常态化防范和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工作机制以及古树名木保护省市县三级应急报告制度,黄陵县纳入全国首批4个古树名木保护试点县。编制完成《陕西省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规划(2024—2035年)》,有序推进陕西红豆杉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建设。审定通过2023年度林木和草品种35个,同意引种备案品种3个。初步划定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完成天然林保护修复2023年度省级复查。
六、生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省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省公安厅、省应急管理厅、省林业局等部门联合制定“九联”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治能力。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林场森林草原防火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强防火队伍培训和集中训练,扎实推进秦岭重点国有林区防火应急道路建设,全省林业系统建立专业防火应急队伍47支、1004人,半专业队伍489支、10849人,全年实现森林草原“零火灾”新纪录。持续开展松材线虫病五年攻坚行动,率先制定发布《松材线虫病治理工程监理规范》,完成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面积442.18万亩、199.53万亩,松材线虫病疫点、发生面积和病死松树数量持续下降,全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2.37‰、草原有害生物成灾率0.84%,远低于国家下达指标。扎实开展封山禁牧专项整治和明查暗访。持续加强林草行政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
七、林业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出台《陕西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印发《关于清理规范林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置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发展壮大藤编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意见》等配套制度,集体林权制度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在21个县(市、区)开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省级试点,布局32个国有林场通过服务集体林改、参与防沙治沙、打造种苗基地等方式开展试点建设。提升改造核桃等特色经济林100.15万亩,完成油茶新增种植和低产林改造16万亩,认定5家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1825亿元。调整优化生态旅游特色线路16条,“中华祖脉,大美秦岭”生态旅游特色线路被列为全国生态旅游特色线路。
八、支撑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制定《陕西省绿化委员会工作规则》《陕西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省绿化委员会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同意,统筹规划布局国土绿化空间。全年落实中央和省级林业资金94.45亿元、同比增长18%,累计储备生态保护修复、生态资源管护等各类林业项目2001个。
成立由8位院士、34位专家教授组成的陕西林业专家咨询委员会,选聘省级林业乡土专家81名,完成各类林业实用技术推广示范57.4万亩,建设科技示范点232个。发布实施14项地方标准,食用林产品监测工作连续5年获得国家食品安全考核满分成绩。印发《陕西省非国有天然商品林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兑付办法(试行)》,切实保护林权权利人合法权益。完成19个乡镇林业工作站标准化建设任务,选(续)聘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50148名,发放劳务补助3.12亿元。生态云感知系统框架建设高质量完成,建设成果入选国家数据局首批50个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
开展国土绿化主题宣传和社会公益科普宣传,在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刊发《陕西榆林:即将完成对最后一片流动沙地的全面治理》《牢记嘱托 构筑“三北”绿色长城》《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榆林实践”》《当好生态卫士 永葆秦岭宁静和谐美丽》等深度宣传报道,《我们的绿水青山》自然体验科普节目荣获第十二届“梁希科普奖”一等奖。举办“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示范活动,各类自然教育活动参与人数超10万人次。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全省国土绿化工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更加注重“提质”“兴业”“利民”,突出秦岭、黄河流域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等重点区域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