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省各地、各部门(系统)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关于“要围绕‘山青、水净、坡绿’的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国土绿化,增加绿色植被面积”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进生态空间治理。坚持绿化为民、绿化惠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年共完成营造林872.34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07.05万亩,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了陕西力量。
一、全民义务植树广泛开展
各级领导示范引领。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省级领导同志结合工作实际,分别履行植树义务,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3月12日上午,省委常委王浩在西安市浐灞生态区参加春季义务植树活动;副省长徐启方在宝鸡市渭河公园参加春季义务植树活动。3月19日上午,省委常委徐新荣在延安新区北山参加春季义务植树活动。3月31日上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戴征社在榆林高新区参加春季义务植树活动。其他省级领导,结合工作安排,以不同方式履行植树义务。市县各级党政领导在植树季节纷纷带头植树,各地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的干部职工及各界人士,也以不同方式,履行义务植树法定职责。
网络尽责不断拓展。3月8日至12日,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局向社会各界发出倡议、推送手机短信,倡导“依法尽责植树,共享绿水青山”。5月20日,省苗木繁育中心国家“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揭牌仪式暨“我为建设生态宝鸡护片林”活动在宝鸡眉县举行,宝鸡市及部分县区代表、网络志愿者和共青团代表等200余人以修剪、浇水、除草、抚育管护等形式尽责。新增“相约石川河,共建绿色富平”等8个“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项目。线上线下1591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栽植苗木8010万株。
二、大规模国土绿化持续推进
3月27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有序推进春季造林绿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有序推进春季造林绿化工作,高位推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认真落实《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编制完成《秦岭天然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完成营造林212.5万亩。坚持以绿治黄,制定实施《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并于6月18日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联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实施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意见》,9月18日召开工程启动会正式实施。制定《陕西省长江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基本形成“一山两河”生态空间治理格局。
10月28日,陕西省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启动会在延安市延长县国家储备林延长建设基地举行。副省长魏增军,省政府副秘书长魏稳柱,省林业局局长党双忍,延安市、榆林市、铜川市政府负责同志及陕西林业集团主要负责人出席启动会。延长县国家储备林基地计划建设面积6.27万亩,加快推进全省国家储备林建设。
三、林业生态工程稳步实施
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扎实推进。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108.78万亩,其中:人工造乔木林15万亩、封山育林65.08万亩。飞播造林作业面积76.28万亩,其中新播29.40万亩,复播46.88万亩。2019年度退耕还林建设任务66.3万亩全面完成,2020年度退耕还林还草任务75.35万亩全部分解落实到位,正在组织有序实施。规模推进防护林基地建设、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项目,完成三北工程营造林67.17万亩,沙化土地治理107.05万亩,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10.42万亩。完成经济林提质增效130万亩,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1463亿元。
8月23日,省林业局与国家林草局三北局在银川签订《共同推进黄河流域陕西段三北防护林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通过黄河流域重点县建设、白于山区生态修复重建、毛乌素沙地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示范建设、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工程、特色林草沙产业发展、科学研究与科技项目共研共建等八大举措,合力打造新时代三北防护林“陕西样板”。
四、部门绿化各尽其责
省教育厅组织各高校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原则,加快推进节约型绿色校园建设。累计实施高校校园绿化改造提升工程200余项,投资约1.4亿元;师生参加义务植树实体活动100余次,参与人次8万余人,栽植10万余株;新增绿化面积80余万平方米。
省住建厅持续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增量提质,目前,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48431.8万平方米、绿地率35.71%、绿化覆盖率39.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62平方米、公园314个、公园面积8519.5万平方米。
省水利厅以“人人参与打造渠美水清绿色长廊”为主题,组织干部职工多场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近千人次参与,栽植树木4000余株。省直灌区新增绿化(抚育)面积18.9万平方米。
省妇联以“五美庭院”建设为抓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全省共评选县区级以上“五美庭院”示范户82285户、示范村478个。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持续开展铁路沿线绿化美化,全年新增绿化投资141.03万元,新增绿化里程107公里、绿化面积近118.0万平方米,栽植苗木25.74万株,干部职工义务植树尽责率100%。
陕西日报社在开展“植树节”宣传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广大记者参加义务植树活动。2020年,延安记者站参加清凉山绿化活动,报社办公及家属区新增各类苗木千余株,50余品种,提升改造绿化面积0.6万平方米。
五、城乡绿化同步实施
咸阳、铜川、韩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有序推进。西安、延安、安康3市完成国家森林城市监测评价指标自查工作,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部分县(市、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根本,积极开展省级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凤县、长武县、耀州区、王益区、蒲城县、宁陕县、汉阴县、山阳县、镇安县获得省级森林城市称号;三原县、潼关县、延长县、佳县、紫阳县获得省级(生态)园林县城称号。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实施完成150个行政村“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
积极参加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建设2667平方米绿博会陕西园,集中展示陕西文化特色和生态建设成果。唐门、大雁塔等主体建筑和“秦岭四宝”雕塑成为热门“打卡地”。11月18日,绿博会闭幕式上,“陕西园”获“金奖”和“最具文化特色奖”。以“秦岭红豆杉.生态钻石王”为主题,参展第27届杨凌农高会,获得“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展示奖”,到馆视察参观省部级领导创历年最多。
六、森林资源管理科学规范
应用遥感及智慧云技术,扎实开展全省森林督查工作,严查非法占用林地、乱砍乱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编制全省《“十四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积极推行集体林木采伐手机端APP软件,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取消林区木材经营(加工)许可审核审批和木材运输证的核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格执行林地定额管理制度,严控林地转为建设用地,规范审核审批程序,依法依规做好建设项目使用林地行政许可审核审批工作。在咸阳市旬邑县、淳化县开展林长制试点工作,破坏森林资源违法案件得到有效扼制,林长制工作机制初见成效。
七、生态安全网密实有效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成效显著,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四率指标”和年度防治任务。全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574.78万亩,成灾55.2万亩,成灾率3.4‰;实施防治面积485.24万亩,其中无公害防治面积456.01万亩,无公害防治率94%;监测森林资源面积13300万亩,测报准确率97.4%;产地检疫率达到100%。草原生物灾害防控有效,全年防治面积386.3万亩,其中绿色防治面积285.3万亩,草原生态安全得到了保障。监测普查松林面积1962.6万亩,监测覆盖率100%,松材线虫病病死松树数量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实现鄠邑区和14个镇级疫点无疫情。设立美国白蛾监测点1166处,排查树木1.17亿株,复检苗木2.9亿株。西安市喷洒应急药物48.9吨,喷防面积46万亩次,虫口数量大幅降低。采取无公害综合防治措施防治林业鼠兔害100.23万亩,成灾面积控制在0.57万亩,鼠兔危害得到较好控制。通过综合措施开展经济林病虫害防治152.12万亩次,红脂大小蠹危害株率控制在1‰以下,达到国家控制标准。
森林草原火灾明显下降。开展防火演练提升队伍实战能力,应用新科技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确保火灾发生率的持续下降。森林草原火灾发生次数、过火面积、受害森林草原面积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61.7%、78.7%和46.4%,低于10年平均水平。
八、自然保护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成绩斐然
自然保护地体系框架形成。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有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大类202处,总面积2747.4万亩,占国土面积8.9%。
野生动物“种族兴旺”。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增幅、密度居全国之首,人工繁育种群达到32只,成为全国第三大大熊猫繁育基地;人工繁育朱鹮1171只,超出年度目标任务300只的290%,朱鹮种群壮大到5千余只;人工繁育林麝8100余只,林麝种群发展到2.5万余只,为全国第一。经过持续保护,我省陆生野生动物达791种。其中,国家Ⅰ级18种、Ⅱ级85种,省重点保护动物52种,三有动物436种。延安子午岭华北豹频现,数量达110只,为国内数量最大和密度最高的豹种群。
认真落实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禁食野生动物处置到位,所需1.63亿元资金兑付到位。稳妥有序推进禁食野生动物处置工作,涉及91县(市、区)、9580家养殖场(户)、26.3万只(头、条)。
配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完成富平石川河等3家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国家级验收,共建立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43处,其中正式挂牌26处。全年共争取中央、省级湿地保护恢复资金6856万元,着力建设一批示范项目。
九、林业建设和种苗培育服务社会
生态旅游模式迈入多样化。生态旅游由单一观光游览向深度“森林+”模式转变,“森林+健康”“森林+体育”“森林+教育”等特色旅游日趋丰富,森林体验、森林养生、自然教育、冰雪旅游、森林古道等高品质、多样化生态产品层出不穷,山地马拉松、山地自行车、生态露营、森林音乐等网红品牌不断涌现。成功创建黄陵森林公园、楼观台实验林场、天竺山森林公园、黄龙山国有林业局等4处国家森林养生基地。建成宝鸡马头滩、韩城薛峰等自然体验基地10处;通天河、金丝峡大峡谷等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明教育基地4处;黑河国家森林公园、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科普馆9处。全省形成森林旅游步道542公里。
加强种苗管理,确保用种安全。通过强化质量监管、严格市场准入、规范基地管理、搞好项目储备等措施,确保我省林种安全。2020年,全省林木种苗建设投资2951万元,育苗面积154.2万亩,种子采收182.3万公斤,苗木产量35.5亿株。审(认)定通过 “西农无刺花椒”等4个树种5个品种为我省林木良种。全面推进秦岭红豆杉造林工作,完成造林0.34万亩。
十、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有序推行
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秦岭区体制试点圆满完成,13个原有保护地管理机构整合设立太白山、长青、佛坪、周至、宁太5个管理分局,完成省管理局挂牌和5个管理分局授、挂牌。完成并上报《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秦岭区体制试点自评报告》,各项工作受到评估组专家和国家林草局领导高度评价。
积极推进大熊猫特色小镇试点,佛坪县成为我省第一个冠名试点建设的“熊猫小镇”。组织签订集体所有自然资源合作保护协议,69.2万亩集体土地及其附属的自然资源纳入协议管护范围,占秦岭区集体土地面积的95%以上。通过陕南避灾搬迁、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对秦岭区范围内建档立卡贫困户、地质灾害隐患点、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农村人口进行搬迁。目前已搬迁4471人,占总人数的58%。其中核心保护区内搬迁336人,占核心保护区总搬迁人口的29%。
十一、林业改革持续深化
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规范产权流转交易、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和管理,推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共组建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组织2474个,涉及农户26.82万户,注册资金41.48亿元。发展家庭林场329个,林业专业大户2839个。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兑现落地落实,兑现中央资金9.11亿元,落实补偿面积7472万亩,惠及贫困人口47.18万户、148.80万人。全省政策性森林保险承保面积10693.7万亩,覆盖全省11个市,保险保障金额624亿元。加快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认定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0个。实现林下经济产值200亿元。
十二、生态脱贫措施精准有力
精准落实生态脱贫“八项措施”,全年向贫困地区投资30.23亿元,惠及贫困人口58.25万户、195.25万人,户均1256元。加强5.03万名生态护林员动态管理,兑现劳务补助3.12亿元,人均6196元,带动18.61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加大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生态建设力度,林业重点工程带动4.89万贫困人口吃上“生态建设饭”,人均1222元。安排林业产业发展资金1.45亿元,新建和改造特色经济林76.94万亩,带动贫困人口17.07万户、61.69万人,人均755元。下达中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1.13亿元,惠及贫困人口48.36万户、161.28万人,户均353元。兑付退耕还林还草资金9.84亿元,惠及贫困人口13.24万户、45.10万人,户均1450元。共建立“211”林业科技示范县10个、示范点229个,完成示范推广面积115.6万亩,培训贫困人口3893人次。接续实施“五个一批”开放工程,开放基层单位247个,吸纳3096名贫困人口参与林业生产经营,人均7972元,带动贫困人口10968名。
2020年我省国土绿化工作虽然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生态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功能不强,自然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没有充分发挥,人居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国土绿化工作仍需持续发力、精准施策、补齐短板,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高品质生活。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向深绿色进军、开启生态空间治理新征程的第一年。全省各界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持续抓好“一山两河”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推动国土绿化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山清水秀的美丽陕西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