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横山区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历史上曾深受风沙侵蚀的严重影响。图中下半部分为毛乌素沙地,中间为无定河流域成片稻田,上半部分为黄土高原。7月29日摄。
7月29日,记者走进榆林市横山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试验基地(以下简称“横山基地”),9个笼舍一字排开,里面的朱鹮或闲庭信步,或专注觅食。
7月29日,横山基地里展翅飞翔的朱鹮。
作为陕西最北端的朱鹮栖息地,横山基地自2023年10月引入朱鹮以来,已连续两年突破高寒地区繁育难题,2024年孵化11只,2025年孵化14只,且雏鸟存活率达100%。
7月29日,横山基地朱鹮雏鸟进食瞬间,其饲料为泥鳅、牛肉、蔬菜等营养物质特制而成。
图为朱鹮在笼舍的暖气片下休息。为保证朱鹮有适宜的生活环境,横山基地引入冷热水双循环系统,冬季通过地暖保持恒温,夏季利用冷水循环降温。7月29日摄。
吃得好,住得好,是横山基地朱鹮成功繁衍壮大的重要原因。图为横山基地的朱鹮。7月29日摄。
朱鹮是环境的“生态试纸”,对生长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要求较高,横山基地朱鹮雏鸟的成功孵化,折射出横山区生态系统的深层蜕变。
横山区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历史上曾深受风沙侵蚀的严重影响。通过数十年科学治沙与产业转型,这里已从“沙逼人退”的荒漠变为一望无际的塞上绿洲,成为毛乌素沙地治理的典范。
7月29日,横山区响水镇一望无际的塞上绿洲。
如今,横山区无定河流域稻田面积达5万余亩。在响水镇驮燕沟村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稻草养牛→牛粪养蚯蚓→蚯蚓喂螃蟹→蚯蚓粪育稻秧”的循环利用体系,实现了绿色健康的有机农业。榆林全市林木保存面积从60万亩变为2360万亩,林木覆盖率从0.9%提升至36%,860万亩流沙基本得到治理,年均流入黄河的泥沙量从5.13亿吨降至2.12亿吨,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
7月29日,响水镇种养殖户为稻田补充蟹苗。稻田养蟹的模式不仅让周围农户大幅增收,且形成了绿色的有机农业,为朱鹮日后的野外生存提供了必要的觅食条件。
这幅生机盎然的绿色画卷,为朱鹮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也是横山基地未来开展朱鹮野化放飞计划、助力种群重建的坚实底气。(记者:王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