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办公厅:
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建议提案处21052号办文处理专用单要求,现就郭永红代表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制定支持大秦岭区域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政策措施的建议》(第9298号)有关情况函报如下:
近年来,省林业局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聚焦目标、系统布局、打造精品、创新发展、颜值达峰”的思路,全面推进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秦岭国家公园建设情况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秦岭生态保护非常重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建设秦岭国家公园纳入《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大力支持秦岭国家公园建设,组织考察队进入秦岭实地考察,指导我省在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方面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工作。
2021年2月,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秦岭国家公园设立方案(送审稿)》,省林业局按要求修改完善《方案》正式上报国家林草局。目前,已启动编制《秦岭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相关工作。
范围划定。初步划定国家公园范围为沿陕西秦岭山系主梁,东至渭南华阴华山,西至陕甘省界宝峰山,南至汉中市勉县,北至秦岭山体坡底。东西长约378公里,南北宽约143公里,总面积约1.66万平方公里,涉及6市24个县(市、区)。
自然保护地。整合自然保护地62个。其中,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1个,自然保护区15个(国家级6个、省级9个),森林公园32个(国家级14个、省级18个),国家湿地公园5个,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共纳入国家公园范围内面积8932平方公里,占公园总面积的51.0%,占陕西秦岭范围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81.5%。其它8581平方公里,主要是公益林和重点保护物种栖息地。
管理体制。拟采取中央委托省级政府代理行使国家公园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模式,在陕西省政府设立管理机构,实行陕西省政府与国家林草局双重领导,以陕西省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采取“管理局——管理分局”两级管理,组建管理执法队伍,建立运行协调机制。
关于提案中提出的“建议以大秦岭陕西段为主体,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等设立秦岭国家公园,全面解决保护地范围交叉重叠,部分就保护区域未纳入保护地,造成保护空缺、碎片化等问题”。在秦岭国家公园设立方案制定过程中,我们坚持系统保护、全面保护的思想,严格按照国家公园国家代表性、生态重要性和管理可行性原则,充分与《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以及目前正在实施的生态红线划定、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初步成果有效衔接。方案通过多次征求涉秦岭6市及省直相关部门意见和建议,重点解决了保护地重叠破碎化、重大民生工程线路穿越国家公园、《条例》规定允许的采矿探矿权、基本农田在国家公园范围内等问题和矛盾,有效解决保护地范围交叉重叠,低质内耗,碎片化、连通性不够等问题。
二、全省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地情况
(一)全省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地。目前,全省有各类自然保护地255处。其中,国家公园1个,国家植物园1个,野生动物园1个,风景名胜区35个(国家级6个、省级29个),自然保护区61个(国家级26个、省级35个),森林公园90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7个、省级森林公园53个),湿地公园4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21个(国家级12个、省级9个),沙漠公园2个。全省自然景色秀丽,生物多样丰富,地质景观奇特,历史古迹众多,瀑布冰川壮美,是人们游憩、疗养、避暑、文化娱乐的生态旅游地,更是开展科学研究、生态文明教育、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地。
(二)陕西秦岭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地。秦岭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129处。其中,国家公园1个,国家植物园1个,野生动物园1个,风景名胜区14个,自然保护区33个,森林公园49个,湿地公园11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1个,地质公园8个。集观光、休闲、度假、避暑、疗养、娱乐以及科学考察为一体,是全国最大的自然公园群,已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地体系。
三、全省生态旅游发展与远景
省林业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瞄准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总目标,把生态旅游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载体,科学准确把握生态旅游的时空特征和时空规律,把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
一是高起点规划引领。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省局成立陕西省林业局生态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全省生态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全面推进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注重规划统筹,按照“五大阵地(林地、草地、湿地、荒地沙地、自然景观)、六条战线(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生态服务、生态富民、生态安全)”生态战略部署,优化“一山、两河、四区、五带”生态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建立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自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生态公园、古树公园、野生动(植)物园等相结合的森林旅游发展体系,着力构建陕西生态旅游新格局。特别是,将生态旅游发展,纳入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纳入陕西省秦岭湿地保护专项规划,纳入陕西秦岭天然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纳入林业年度工作重点,推动全省生态旅游多领域循环发展。2012年编制了《陕西省森林旅游发展规划》,2020年编制了《陕西省生态旅游体系建设方案》(讨论稿),2021年编制了《陕西省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生态旅游基本思路、主要任务、主攻方向,为全面建设“最美陕西”生态旅游地提供了遵循、规划出蓝图,为推动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高质量区域发展。坚持“系统保护”“以绿治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理念,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融合式发展,重点推进秦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汉江流域等地域的生态旅游发展。根据资源禀赋和地域特色,注重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格局。深度推进《陕西省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陕西省长江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以及《陕西省生态空间治理十大创新行动》等一系列生态旅游“加法”,做到每个行动有任务、有目标、有标准,不断满足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需要,助力推进陕西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三是高品质创新业态。生态旅游最大特征,就是以生态空间上的生态景观资源为依托进行的旅游活动。新时代林业人守护着陕西生态空间的“百花指数”“绿色指数”“红叶指数”“绿水指数”“青山指数”等生态指数,全面培育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生态教育、生态体验等诸多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新业态,推动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化。积极探索“森林+体育”“森林+教育”“森林+文化”等特色森林旅游形式,开展山地马拉松、山地自行车、徒步等森林体验项目,鼓励申报建设森林(湿地)体验中心、森林(湿地)博物馆或自然学校,组织“森林(湿地)课堂”“自然亲子”“自然夏(冬)令营”等自然教育活动,着力构建生态旅游发展大格局。目前,推出森林体验国家重点建设基地2处、森林养生国家重点建设基地2处,认定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等4处,建成自然体验基地21处,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6处。
四是高格局计划推进。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为战略指引,立足全省生态资源禀赋,准确把握发展定位,着力推进秦岭国家公园设立,加快推动秦岭北麓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全面编制《秦岭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组织专业队伍对秦岭北麓生态空间进行调研,科学规划实施秦岭北麓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五个计划”,把生态旅游贯穿到林业发展的全领域和全过程,适应新时代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秦岭北麓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五个计划”:即沟峪生态修复计划,根据每一条沟峪生态系统的实际状况,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施策,精准发力,率先实现山清水秀;入口社区提升计划,对标国家公园建设要求,着力打造华山、翠华山、楼观台、太白山、天台山等重点入口社区,结合入口社区状况,改造设施,完善服务,提升功能;精品旅游线路改造计划,巩固提升传统生态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增加高质量旅游产品供给;入山古道复活计划,依托古道文化资源,建设修复蓝关道、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北入口人行步道,适度发展生态休闲娱乐;“美丽经济”发展计划,在秦岭北麓发展园林花卉观光业,放飞朱鹮,建设秦岭四宝科学公园,科学再现秦岭大美。
五是高颜值品牌展示。为了打造陕西生态旅游高颜值大品牌,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构建类型多样的“生态旅游+”品牌,推出“森林+”精品、“湿地+”精品、“风景名胜区+”精品、“康养胜地+”精品、“自然教育+”精品等五大品牌产品,提升生态旅游产品新品质,打造陕西生态旅游服务新形象,进一步扩大陕西生态旅游在国际和国内的知名度、影响力。建设以牛背梁自然体验国家重点建设基地代表的21个自然教育基地体系,打造出华山、黑河、金丝大峡谷、太白山等森林公园享誉全国,引领陕西国际生态旅游新潮流。
下一步,省林业局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优化生态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为核心,以完善生态旅游配套服务体系为支撑,强化资源保护,注重生态教育,打造生态旅游产品,促进绿色消费,推进生态旅游创新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陕西省林业局
2021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