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第30届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开幕。省委书记赵一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谭光明等领导莅临陕西省林业局展厅参观指导。本次展览,省林业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全面建设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示范区·努力创造新时代陕西防沙治沙新奇迹”为主题,图文并茂展现陕西防沙治沙、古树名木保护、湿地保护和生态云林草感知系统工作成绩和努力方向,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为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贡献林业力量。
第一板块【防沙治沙】
防沙治沙陕西奇迹
陕西是全国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设重点省份,是我国阻止西北风沙东越南侵的重要防线,是全国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的重要屏障。1978年“三北”工程启动以来,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12.9%提高到27.54%,黄河主要支流年输沙量较“三北”工程实施前减少86.3%。全省流动沙地面积由建国初860万亩减少到5.13万亩,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指出:“中国的防沙治沙是从榆林走出来的”。榆林“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被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防沙治沙陕西历程
陕西的防沙治沙四大历程,分别是从1950年至1957年的试验摸索、示范推广阶段;1958年至1977年的集体会战、群众性治理阶段;从1978年至1998年的改革发展、多种形式治理阶段;从1999年至今的系统保护,综合治理阶段。陕西治沙史上涌现出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等治沙英雄。
防沙治沙陕西新篇
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黄河“几字弯”涉及陕西9市(区)68县(市、区),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陕西肩负重任。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作用、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定位,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沙则沙、宜荒则荒,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治理,确立“两步走”战略目标、“三区三战”总体布局、六大重点任务、十二个标志性工程,全力打造陕西省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示范区。
第二板块【陕西省生态云感知系统】
陕西省生态云感知系统采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计划用5年时间初步建设完成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用、业务云上办理、适时安全高效的信息系统,实现林草资源实时监测、精细管理、科学评价。
目前,已完成“生态云”综合服务平台、视频会议平台、生态卫士平台一期建设,建立了统一的门户、实现了统一运维、统一用户管理。资源综合管理、国土增绿、碳汇计量监测、森林防火智能监控、自然保护地及野生动植物监测平台与智慧林业APP开发建设稳步推进,预计2023年底,将初步形成我省生态感知系统集中集成建设、统一运维管理、分口分级应用、动态互联展示的全新格局,至2025年底,初步建成全省生态空间“一张图”管理、“一个平台”服务、“一套数据”评价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第三板块【古树名木保护】
陕西是古树名木资源大省,居全国第二位,现存古树名木72.73万棵,拥有全国最“古”的古树和全国最大人工古树群。其中散生1.14万棵、古树群271个71.59万棵。全国5棵树龄5000年以上古树全在陕西,分别是黄帝手植柏、保生柏、老君柏、仓颉手植柏、洛南古柏。黄帝陵古树群人工栽植古树超过8万棵,其中树龄超过千年的古树有3万棵以上。
第四板块【湿地保护】
陕西是唯一全境处于黄河和长江干流之间的省份,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独特的地理区位,决定了湿地资源类型多样,包含沼泽地、内陆滩涂、灌丛沼泽、沼泽草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沟渠9种,面积约462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9%。目前,全省依法划定省级重要湿地55处,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6处(其中国家级7处、省级9处),国家湿地公园43处,黄河、汉江、丹江、渭河、无定河、红碱淖、朝邑湿地等重要湿地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朱鹮、黑鹳、大天鹅、黑翅长脚鹬等珍稀水禽种群数量逐年增加,中华秋沙鸭、彩鹮、桃花水母等湿地环境质量指标物种在我省均有发现,全省湿地生态功能和质量稳步提升。
作者:师蕊 审核:马科 赵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