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以年轮为卷,封存着华夏文明的独特密码。它们散布在城市、乡村,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留下了峥嵘岁月的印记。
黄陵是中华儿女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也是享誉全国的古树名木之乡。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古柏群现存古柏8.6万余株,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柏群。全县现有古树群14个,散生古树233株,其中特级古树13株、一级古树37株、二级古树71株、三级古树111株、名木1株,全国5棵5000年以上古树中“黄帝手植柏、保生柏、老君柏”3棵在黄陵。
《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于今年3月15日正式施行,开启了依法保护古树名木的崭新篇章。
《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施行后,黄陵县积极响应,突出规划先行,强化技术支撑,健全工作机制,落实经费保障,认真落实“一树一策”要求,科学保护好黄帝手植柏、保生柏、老君柏3棵5000年以上古树及其他古树名木,确保古树名木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
古树又逢春,绿意满人间。阳春三月,黄帝陵景区里树龄5000余年的黄帝手植柏冠盖蔽空、绿意盎然。和它隔院而居的同样树龄5000余年的保生柏苍劲挺拔。工作人员正在测量树体并开展了一系列数据的采集工作,包括:土壤水分肥力,树冠叶绿素、氮含量、叶面温湿度等相关数据,以便持续监测树体的生长变化,为后续的养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每年的春季到3月份,对咱们来说实际上就是个干旱季节。那么,一是要做好防火的安全管理,二是要做好土壤的监测,主要是对土壤水分养分的一些监测,及时补充水分,这样就为树木的发芽发根提供必要的条件。”黄帝陵保护管理服务中心护林科科长李小军介绍说。
葱葱古树,需绵绵守护。黄陵县不断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按照“一树一策”管护措施,对古树进行精细化科学化数字化管理,让古树焕发勃勃生机。“比如像土壤的日常监测中,通过传感器对不同深度土层的水、气、肥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对它的健康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诊断,这个过程中主要使用树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李小军说。
从年轮里读取时光密码,用科技守护绿色遗产。黄陵县除了进行土壤的日常监测、引入树木雷达探测、安装视频监控系统以外,还通过微环境监测系统、建成雷电在线监测和主动拦截系统等新技术,助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下一步,我们主要是在已经完成的黄帝陵区域防雷监测预警系统以外,进行树木本体健康监测,还有环境监测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这里面包括了树木自身的健康变化、生长情况、树液流动,包括对周边小生态系统的监测。这些监测系统全部安装调试到位后,使整个黄陵古柏实现智慧化的管理。”李小军介绍道。
在距离黄帝手植柏和保生柏 20多公里远的老君柏正蓬勃生长,其粗壮的树干上,岁月雕琢的纹理清晰可见,记录着悠悠时光里的故事。老君柏因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搬了家”,但它却并不孤独,与它朝夕相伴的“左邻右舍”也再次与它相伴共生。
“当年老君柏周围的杨树,槐树,还有周边其他树木一并按照当时的那个位置移过来,陪伴它到今天的。”说起老君柏当年的搬迁记,黄陵县林业局生态修复股股长田鹏飞侃侃而谈。
黄陵县始终坚持全面保护、依法管理、科学养护的原则,着力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高质量开展。县上研究出台《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令》《古树名木保护“八加强八持续”措施》《建立全县古树名木保护专家库》等文件,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前期对3棵5000年以上的古树实施区域防雷措施,再进行了3棵古树的保护复壮措施,主要采取的是根系复壮、树洞修补、支撑拉纤,建设喷淋系统等,目前这些铺装措施已全部实施完成。45棵一二级以上的散生古树实施了保护复壮措施。下一步我们计划申报黄帝陵古柏群整体保护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将全面提升黄帝陵古柏群保护水平。”黄陵县林业局生态修复股股长田鹏飞说。(通讯员 寇银萍 曹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