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婆姨”改变了荒山沟——记延安市安塞区金明街道东营村村民张莲莲
时间:2021-05-14 11:05 来源:陕西日报


张莲莲坚持植树40年,把千亩荒山变成林海。孙鹏/摄

  从延安市安塞区城区向北盘山行进20余分钟,便来到了梁峁沟壑纵横的金明街道东营村雷坪塔小组。

  一块地势较高的平地上建有一处农家小院,院子里五孔窑洞宽敞明亮,两边各有一座平房,一边是区总工会打造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一边是区妇联与街道办共建的“家风馆”。

  这里是张莲莲的家。

  张莲莲吃过太多苦。9岁时她就踩着石头上锅台做饭,照顾瘫痪的母亲与弟弟妹妹,长大后嫁到了贫瘠荒凉的雷坪塔。

  “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回泥,累死累活饿肚皮。” 一首陕北信天游唱出这里庄稼人的艰难。

  “苦难逼着你跟它抗争。”如今已经69岁的张莲莲,眼神中依然透着坚毅与倔强。1981年,她与丈夫王耀武决定在荒山荒沟种树,为的是有木材用,还能遏制水土流失,种出好庄稼。

  栽树的路,走得并不易。

  承包的地栽满了,她就用自家20多亩耕地和其他村民换了几百亩荒地来栽;没钱买树苗,就到处借。

  有些陡峭的山坡连山羊都上不去,张莲莲仍要想办法爬上去、栽上树,有几次从山坡上滚落下来,摔得鼻青脸肿、鲜血直流;有些沟道里全是坚硬的沙石,铁锨铲不进去,张莲莲就跪在地上用手刨,手指磨破了,就用布条包住继续刨……张莲莲夫妇不仅带着子女栽,还给村民免费提供种子,号召大家齐力改造家乡。

  荒山给了回应,慢慢见了绿。40年后的今天,曾经满目苍凉、飞沙走石的黄土荒山,已成为密不分株、枝缠藤绕的葱茏青山。

  不光要让荒山绿起来,还要让村民富起来。1995年,张莲莲在园子湾承包了100亩荒地建起苹果园。果树费水,水又在很远的后沟,她就从凌晨三点开始担水,每天给自己定下挑40担水的目标。

  不仅能苦干,张莲莲还有远见、讲科学,经常请县乡科技人员到她的果园、林地指导。果园逐渐有了效益,她又把家里攒的钱投在了引进优良品种上,投在了修路、通电、引水上。

  1994年,张莲莲投资在果园建了小水塔,方便了人畜饮水,还保障了自家林果的灌溉;1996年,她拿出7万元,建了雷坪塔有史以来第一个高抽站,彻底解决了全村山上果园的浇水问题。

  1999年,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鼓励农民在山上发展经济林,村里学习张莲莲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如今,雷坪塔的村民已发展6000多亩经济林,仅靠这一项,当地人均年收入就达到1.1万元。

  “没有党的好政策,我们就过不上好光景。”吃水不忘挖井人,张莲莲始终对党心怀感恩,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03年3月,张莲莲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就要干在先、走在前,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张莲莲说。

  她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2007年,她出资5万元改善了东营小学的教学设施,争取资金修了东营滚水桥,3个村的娃娃不再蹚水过河上学;2016年,她争取到市上项目,将通向县城的砂石路变成了平展展的柏油路……

  这几年,张莲莲与儿子、儿媳又依托林地创办了集养殖、销售和特色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为周边几十名群众提供了工作岗位。

  “政策这么好,能干甚就干甚。只要放开干,就能把生活过起来。”张莲莲让更多人相信了这句话。村上的老马夫妻俩身体残疾,前些年只候着低保金。张莲莲就三天两头去劝,帮他们贷款,给他们传授技术,鼓励他们发展养殖业。如今,老马夫妻俩每年收入十几万元。

  如今当了曾祖母的张莲莲还没打算歇着,依然每天上山、见缝插绿。一株株小苗长成了参天大树,贫瘠的山梁变得郁郁葱葱,青山里的百姓展开了笑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